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优毕人物王文扬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人物简介
王文扬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级硕士研究生
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1
所获荣誉
第九届全国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一等奖()
第十七届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比赛:全国二等奖()
声申奖学金()
87届船舶动力一等奖学金()
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干部”()
2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1]王文扬,陈俐,梁晓锋.基于改进滑模观测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转子位置估计方法.机械设计与研究.(,已录用)
[2]WangW,ChenL,LiangX.OptimalSizingofSail-assistedPV/ShorePowerHybridPropulsionSystems[C]//The30thInternationalOceanandPolarEngineeringConference.OnePetro,.
3
毕业去向
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缤纷岁月
以梦为马/筑梦远航
七载时光,勤学刻苦
对王文扬来说,与交大的初次相遇是在年。大一的他带着满心期许来到了这里。那时他或许未曾想过,六七年时光转瞬即逝,而他的青春将会在交大和船院留下深刻的印记。
钟情于“天地交而万物通”的磅礴,笃爱他“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博雅,交大从一开始就是王文扬梦寐以求的学校。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他被船院勤耕不辍的精神深深吸引,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黄旭华学长和一代又一代交大人那样,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希望自己在自己学有所成的时候,筑梦深蓝,为祖国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在专业分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专业课的学习趣味与难度并存。王文扬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下学期的《船舶构造与制图》这门课程。在这门课上,老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了制作船体模型的任务。由于是刚接触船舶构造的知识,小组中每位同学对如何制作船模都毫无头绪,于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查阅文献资料,分工协作。王文扬回忆,那段时间,学习小组每天都会在宿舍楼的活动室里讨论问题、制作船舶,甚至总是奋战到凌晨;偶尔大家会因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更多时候大家团结一心,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后,从一块简单的双层底肋板制作,到完成整个船体模型的搭建,他们团队用了三周的时间。这三周的时间,王文扬充分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团结和友善,这次组队建模不仅使共事的同学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让他学会了互助和协作,使他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益颇多。
年9月,大四的王文扬通过推荐免试的方式顺利拿到研究生入学资格,经过双向互选,成为了陈俐老师的学生。他还记得在夏令营中与陈老师的初次相识。那时候他第一次了解到陈老师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以研究混合动力系统优化设计为主,在更为深入地了解了陈老师的研究方向之后,他觉得与自己的兴趣十分契合;同时,自己在本科阶段也有一些优化和系统建模的基础。与陈老师经过交流和讨论之后,王文扬顺利地成为了陈老师的学生。
研究生期间,王文扬在陈老师《动力装置建模与仿真》这门课程中对混合动力系统的建模进行更为系统性的学习。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陈老师精彩的讲授,他对船舶动力系统各个部件的运行机理、建模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他自己的科学研究也在此基础上慢慢地有了起色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成功撰写了两篇英文论文和一篇中文论文。
在王文扬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她的导师陈老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王文扬称陈老师是他的学术典范,为人和善,治学严谨。在他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大到论文整体逻辑,小到每一个英文单词的使用,陈老师都进行了耐心指导和批改。他回忆道,多次在深夜,陈老师还将细致的论文修改思路发给他,甚至在那一年的大年初一,陈老师还在帮他批改论文,回复他修改意见。这使王文扬心生感动,又暗自决心一定要再努力一些才能不愧导师的指导和关怀。在陈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王文扬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旨趣愈来愈深、他深知想要追求知识就要一直奔跑下去,所以毫不犹豫地,他选择继续深造,在陈老师的指导下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轻风高谊/逐光而行
友情与感动常在
王文扬说:“在交大,不止我一人在奔跑。”奔跑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些同伴,他们或是教导他谆谆向善的良师,或是陪伴他共同成长的益友。这些同路人的教导和陪伴,让他愈发觉得,交大就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天堂。在交大的这些年,在诸多同窗和伙伴之中,有三位交大人使他尤其印象深刻。
初来交大的王文扬,虽觉得大学中处处都是新奇和惊喜,但却从未体验过住宿和离乡。远离父母,身边也不再有高中的好朋友,这些变化使他在刚开学的时候有些许无措,并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就在那时,他遇到了当时的班主任李沛晔学姐。沛晔学姐作为一名大不了几岁的“老生”,性格开朗,热情贴心,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李总”。为了让大家相互熟悉起来,沛晔学姐为他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破冰活动,这使王文扬熟识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直到现在,他还时常回忆起那些年全班一起在华联吃冰火撸串、有说有笑的日子。沛晔学姐还经常给同学们介绍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勇于尝试,发现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课余之时,沛晔学姐耐心地同每位同学谈心交流,漫话人生理想,畅聊职业发展,还会对他目前在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细致地解答。王文扬说,正是因为有了沛晔学姐的存在,以及船院每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师的坚守,才让他在交大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让他在交大可以更畅快地奔驰。
另一位交大人是陈启航同学。他既是挚友,也是王文扬前进路上的榜样。启航同学用他优秀正直的人格和刻苦学习态度影响、勉励着王文扬。和他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王文扬养成了温故知新的好习惯,课程成绩也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研究生期间,王文扬遇到了舍友白鹤铭同学。王文扬回忆道,鹤铭是一个勤奋又细致的人,在他偶尔懒怠时,看到舍友仍在孜孜不地进行科研工作,他便会收到鼓舞,从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还未完成的工作中。鹤铭同学酷爱体育运动,时常带着王文扬一起体育锻炼,这让他学会了自律,学会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晚风沉醉,吹散了南体操场上少年的汗气,向前奔跑的路上,他因一群同行的挚友而更加清朗。
追寻热爱/奔赴山海
丰富又多彩的社团生活
在交大,丰富的社团活动就是诗和远方,让王文扬在疾驰的路途中不再枯燥乏味。大一的时候,他在一次宣讲会中了解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合唱团。虽然当时对合唱艺术不甚了解,但是酷爱音乐的他立即决定报名加入合唱团。
在合唱团,王文扬第一次以一种专业的方式学习发声,学习如何控制气息。在合唱团张沁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能根据不同的合唱歌曲进行音色、发声位置的调节,对于合唱艺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每个周末的排练时间,都是王文扬一周中最快乐轻松的时光。他尽情地徜徉在不同的音乐中,感觉着不同声音组合出的魅力。时至今日,尽管参加排练的次数已经不如之前,但合唱音乐、合唱团对他而言永远是一种小确幸般的存在。
回首在合唱团的这六年时光,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历。张沁老师提供了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的机会,他与合唱团赴美国普林斯顿、印尼巴厘岛参加国际合唱节比赛,在收获国际金奖荣誉的同时,也使他感受到不同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他还同合唱团连续参加了两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的比赛,均为交大夺得了全国一等奖的荣誉。由音符构建的台阶,不仅让王文扬在课余时光聆听天籁,更让他步步向前。
留学生服务中心也是让王文扬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不断成长的地方。大三那年,抱着学习的心态,他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时光飞逝,这里竟也留下了他四年的大学时光。刚去留服的时候,他以学生助管的身份帮助着每一位留学生同学。还记得初次与留学生交流时,王文扬的英语口语表达跟不上思路的变化,常常词不达意,需要借助翻译软件;后来,经过不断地尝试和积累,他已经可以自如且自在地与每一位留学生同学交谈。
研究生期间,王文扬以一名双肩挑学生辅导员的新身份继续在这里服务留学生同学。担任辅导员职务期间,他主要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全校留学生同学的住宿以及各项留学生活动的承办。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作为主要负责人承办“留学生之星”的评选活动,留学生同学对于“留学生之星”称号非常重视,办公室的老师们将这一工作委托给他,使王文扬倍感压力但又因责任在肩而暗自决心一定要办好这场活动。活动的筹办过程较为繁杂,从前期材料收集与评审、活动文案设计、会场布置、到后期与候选人对接等过程,王文扬全都仔细准备,认真对待,争取每一环节尽善尽美。活动筹备的过程为他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他了解了如何制作精美的活动易拉宝,如何高效地进行材料整理,如何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对接。最终“留学生之星”评选活动顺利举办,这离不开王文扬再工作中的认真和尽责,更离不开留服各位老师对他的指导和鼓励。在这里,王文扬也有幸认识了三位可爱又可敬的老师:张巍老师、查芳灵老师和徐云帆老师。现在,与这三位老师已熟识四年,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王文扬给予良多经验,亦师亦友,可敬可重。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如果说小城的王文扬一直在缓缓地向前,那么来到交大的这几年,他开始奔跑了起来,是交大给了他奔跑的动力,给了他疾驰人生的加速度。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沿途的风光越来越绚烂夺目,终有一天,他将学有所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导师简介
陈俐,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船建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智能绿色动力系统设计与控制,包括多能源混合动力系统、电力驱动系统、系统动态模型、随机特性概率模型、热耦合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多目标优化设计、混合动力切换控制、能量管理、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研究。应用领域:低碳船舶,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飞机。承担“传热学(B类)”、“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IEEE会员,SAE会员,国际控制联盟IFAC先进汽车控制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汽车变速器及驱动技术会议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成员,期刊审稿人(IEEETransactiononMechatronics,IEEETransactiononVehicularTechnology,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等),《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编委。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
图文:王文扬
排版:宋子轩、王文扬
责任编辑:张奕民、张智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