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曼岛行记篇四君子不器

发布时间:2022/6/20 17:07:30   

曼岛行记·篇四

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

恰逢高考,本期继续“教”与“学”的话题蹭蹭热度,但是无关考卷和志愿填报,就和众位看官思考点儿虚头巴老的东西--学习的意义。称“学习”而非其他,原因有二:一是虽然自己职业是教师,但是似乎工作以来我从来不喜欢称自己为老师,因为这几年做的更多事情是“学习”和“分享”,而不是“教”;二是“学习”的过程本让人愉悦且值得终身享受,其概念和意义远比“教”更值得思考。所以,从“学”的角度思考所谓的“教”;从“人”的角度思考所谓的“教师”、“学生”,便是我的从业理念,也是我的就自身职业的思考方式。

溯源

学习的意义,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已有很多论述,所以老王就拾人牙慧,罗列一二,抛鄙人愚见之砖引众看官高见之玉。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依据教育内容笼统称为“六艺”,后孔圣以“六经”教育弟子,六艺演变为六经,而后汉代五经、唐代九经至晚唐十二经,南宋则为十三经,因后续演变皆基于《周礼》六艺与儒家六经,此处仅列此两者:

《周礼》六艺正式名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中的礼、乐重在伦理的培养及情意的陶冶,射、御重在体能的训练及技艺的精熟,书、数重在知识的获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各自的属性虽不同,但彼此相关。六艺的教学特色有四:文武兼具、德艺并重、身心交融、人我互动。

儒家六经为《诗》《书》《礼》《乐》《春秋》《易传》。很多大家对儒家六艺皆有评注,此处选贴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儒家六艺解读,原文如下:《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乐》是用以调节精神的;《诗》是用以端正语言的;《礼》是用以明确规矩的;《书》是用以推广道德的;《春秋》是用以判断事情的;而《易》与天地共始终,是上述五艺的本源。”

西

LiberalEducation源自古希腊术语“Eleutherionepistemon”。

古希腊“三艺”,即文法、修辞术、辩证法。“智者学派”注重语言规则,定词性,识句子成分,从而把话讲得更准确。良好的修辞技巧使得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辩证法”训练思维品质,使得说话更有条理、合乎逻辑。此“三艺”迎合古希腊民主制度对辩论的需求。柏拉图“四艺”之算数、几何、天文、音乐,是其开坛授徒时主要讲授得四门课程。前后两者奠定了西方古典课程的基础,统称七艺。

七艺学习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初步文化知识、体操、音律和诗歌;第二阶段为军术训练;第三阶超越实用和现实物质世界,数学不再为军事排兵布阵,而是通过对数字的冥想领会理式世界的天理,天文不是观测军事天象,而是感悟申明创造的宇宙;第四阶段才智特优者学习哲学。

随着社会发展,源于古希腊六艺的术语内涵历经演变:古希腊--针对生来自由人的教育;古罗马--以雄辩家为中心针对生来自由人的教育;17至19世纪英国--以古典文学为中心针对绅士阶层的博雅教育;20世纪美国--针对所有公民,以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为模式、针对所有公民的、旨在解放心智的非职业教育自由教育。

论今

无论“六艺”还是博雅,皆是旨在培养特定人群的特定素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并非仅仅学成为特定职业。

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在关于“liberaleducation”的声明中指出:“liberallearning旨在使人从无知、宗派主义和短视中解放出来”。

《论语·阳货篇》有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通“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仔细考察这“六蔽”所关涉的对象,只有“荡”与“知识”本身相关,其他五“蔽”都是知识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修养、趋利避害等内容,可见“学习”的目的但不“限于”知识,更多的是要求通过学习把握各式各样的“德行”。

当然,古希腊的文化超越观念是对理性认知的追求,道德是源于理性的道德;而中国则是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儒家理性则是源于礼。

站在今人视角,溯源古典教育进行中西对比再思考“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大有裨益。学而为专与学而融通皆有必要,学而为专得技艺,学而融通达修养。

易经系辞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道器无高下之别,望本届一中考生在今后的学习历程中志道游艺,据德依仁,文质彬彬。

题外话:本是师范英语专业出身,英语学不精汉语懂不深已是非常惭愧,更是不敢称自己为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学习。置身国外任教汉语实则是站在跨文化的角度对比语言与文化并传播语言与文化,在这边待得愈久,愈觉得学习中国文化术语的重要性。下期推文开始中英双语。

图文:王靖芳

编辑:余焕新

审核:王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