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汉语声调类别处理的大脑皮层协作网络
声调是人类语言进化产生的提高语言信息容量的独特方式。世界语言中有一半以上是声调语言,汉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刘半农等开辟了汉语声调定量研究的先河,揭示了汉语四声的物理本质是语音的基频F0动态变化模式。之后的语言学研究发现,和人类通过视觉区分物体类别的规律一样,汉语声调的感知也是类别化的:跨类别声调的感知距离被放大,而同类别声调的感知距离被压缩。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处理模式,但其背后的大脑处理机制一直不清楚。近年来磁共振、脑电等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因为无法同时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脑活动记录方法,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缓慢。
语言声调处理的大脑皮层协作网络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研究组经过长期探索和攻关,医院癫痫中心等开展合作,融合手术前的磁共振成像、手术中的大脑皮层脑电记录、手术后的CT成像三种数据,通过信号处理和信息建模方法,得到了人脑不同脑区的精细活动图谱,解决了时空分辨率的问题。
在这项研究中,病人在临床神经电生理监测期间,进行汉语声调感知的测试,一方面为医生手术时保护语言功能提供精准依据,另一方面为揭示语言声调处理神经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研究组发现,大脑皮层的颞叶语言区、感觉运动区的脑电响应非线性地放大了不同声调之间的神经表征距离,揭示了语言声调类别感知的神经机制。
除了传统的听觉和语言处理脑区之外,该研究发现运动相关脑区也参与了声调的类别化处理,而且运动相关脑区和听觉语言脑区之间存在精细的响应时序关系和因果性的信息传递。这一发现提示大脑语音处理可能需要听觉和运动模态的协同,为神经语言学中久有争议的“语言感知的运动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在此工作基础上,研究组计划进一步研究语义和句法层次的大脑处理机制,开发能够通过脑电信号解读语音和语言的脑机接口系统,并为语言康复和人工智能语音语言处理提供生理模型。研究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建立了临床研究合作。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洪波研究员是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司霄鹏为论文第一作者。医院癫痫中心主任周文静作为临床合作者参加了该项研究。本项研究中的磁共振成像得到了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的支持。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的资助。
原文标题:
CooperativecorticalnetworkforcategoricalprocessingofChineselexicaltone
仅用于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管理员即时删侵!
更多阅读
脑机接口新观察
伏云发教授等人
科学家研发的新型可穿戴设备,未来有望用于智能假肢
吃饭不用你自己动手,让基于脑机接口的机器人辅助你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文手语神经解码
脑-机接口应用:教育情景的动向与挑战
BCI比赛数据集简介-BCI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