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疾控中心蚊虫监测工作介绍篇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属秦巴山地,地质构造复杂。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年平均气温5-15℃,境内有两江八河,三百六十多条小溪,这样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为境内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助长了病媒生物—蚊虫的孳生。
为了准确掌握我县蚊虫孳生的密度、种类、分布以及季节变化。为预报和处理传染病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分析蚊类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我县被省市确定为国家级蚊虫病原学网络监测点,为使病媒、虫媒监测工作顺利实施,中心成立了由分管副主任杨挺任组长,韩兴娥、李长军、王鹏洲、关真平、李军任组员的病媒、虫媒监测工作专班,负责全县病媒、虫媒监测工作。
按照《文县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全县共设置监测点十处。其中城区6处:包括居民区2处、公园(含街心公园)2处、医院2处,农村4处,包括民房2处,牲畜棚(牛棚、猪圈、羊圈、养殖场等)2处。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两种方法。诱蚊灯法选择远离干扰光源和避风场所作为挂灯点,每处监测生境放置诱蚊灯一台。日落前1小时开启诱蚊灯诱捕蚁虫,直至次日日出后1小时再关闭电源。密闭收集器后将集蚊盒收出,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分别将每台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
双层叠帐法每处生境选择避风遮荫处放置蚊帐,工作时注意远离人群,在下午媒介伊蚊活动高峰时段(15:00-18:00),诱集者位于内部封闭蚊帐中暴露两条小腿,收集者利用电动吸蚊器在两层蚊帐之间收集停落在蚊帐上的伊蚊持续30分钟。收集蚊虫后用乙醚麻醉或冰箱冷冻处死,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填入记录表。
采集蚊虫标本包括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中华按蚊和当地其他优势蚊种,至少涵盖我县两种优势蚊种。
监测频次为每年4—11月,每月2次,每两次之间间隔10天以上,全年共计监测16次。
目前我中心已经完成了前两个月共计4次的监测工作。后续监测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监制:刘林林审核:杨挺
编辑:任万良供稿:传防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