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资源 >> 纪录片推荐ldquo字rdquo
“字”从
遇见你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经历数千年依然生机勃勃。
你也许识得这个字,
但是对它背后的历史文脉了解多少?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汉字不仅凝聚着中国先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观察、思考、归纳、推理以及猜想,而且融入了他们对世态人情、宇宙万物及未来世界的浪漫情怀与瑰丽想象。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故事化讲述汉字的来源和流变,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让观众从全新视角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文字,在获得“硬核”文字古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顶级汉字”——“中”
中国的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自成体系、盘根交错、井然有序而又悠然自得。相比于真实的天下,文字建立的世界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要更为深远、广阔与恒常。就是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世界里,有一个字却从来都居于核心。
“中”,就是这样一个顶级汉字,它长存于汉字世界的原点。在中国殷墟考古出土的甲骨中,有许多“立中”的字眼。
“中”字最初代表“旗帜”,意为集中、靠拢,后来代表着“天下的中心”。“中”字,“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含义,后来引申开来,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要则:“不偏不倚,刚刚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哲学。“天”指天上,“中”指地上。“天”“中”构成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天地的宇宙概念与地理定位。“文”字的故事
中国人的生活充满了文字,也充满了各种“文”。在几千年前,殷商时期的龟甲上,汉字的“文”所展现的是,一个人站在那里,胸口有一颗心状的花纹。在中国,有学者破解了它的含义,它的意思是花纹。
“花纹”这个词的背后,是多年前璀璨文明的传播。人们保留了在身上绘画的传统,久而久之,原本用来形容花纹的那个符号,逐渐变成了一种气质。
而现在的“文”,细细想来,不论是“中文”还是“文化”,这些词本身就有十足的美感。
“福”的好人缘
如果说在中国汉字的世界里,有一个字被很多人喜爱,而且这种喜爱,是能够穿越古今的,那么这个字,一定是它——“福”。“福”这个字原先的形状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但如果你看到它现在的样子,一定会心生欢喜。“福”这个字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不论走到哪,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这个字就可以找到。“福”这个字,它现在代表幸福,几千年前也是代表幸福,不难看出,幸福是如此的一以贯之。顶级的“鼎”
这个符号,中国的人们都喜欢它,它的形象带着古朴的天然萌。它有两只耳朵,萌萌哒的表情,被誉为中国的“HelloKitty”。它的本尊,其实就是中国汉字的“鼎”,可能这个字最早的样子和它真实的模样相差无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外表也逐渐发生变化。但唯独没有变的,是它一直都很重要。?“鼎”字,透显出古代中国浓厚的祭祀文化色彩。“鼎”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炊器。到了奴隶社会,鼎被专用于祭祀和宴飨,因而有“列鼎而食”之说。后又发展成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是君位,政权的标志,权力的象征。再往后,由于礼制之需,又兼做礼器,出现了列鼎,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等,用来别贵贱,分上下。史书记载,夏禹就曾铸九鼎象征九州。秦汉之后到三国,这种政治功能消失殆尽,也就逐渐成为仿古的陈列品了。神秘的“天”
甲骨文中有一个符号极为神秘,甚至不应该仅基于文字领域去研究,这就是中国汉字中的“天”字。这个形象和天空完全看不出联系,哪怕是3岁的幼童都会告诉说这是一个小人,而且是一个脑袋大大的小人。甲骨文中的“人”与“大”,它们的本意都代表人,但是它们的形象都没有突出头部,而仅仅是对四肢与躯干的描绘。那为什么天的形象,却是拥有如此硕大头部的人形呢?人们知道,多年前的中国人就曾试图建立人与天的联系。在中国山西的陶寺遗址,考古学家发掘出了13根夯土柱的地基,复原并重新树立起这些柱子后,人们发现,中国古人利用柱子间的缝隙观测日出光影,推测出一年中的节气。古人只需恭立于此,守望亘古不变的天光,即可获得上天授予的时间。常见的“笔”
图片中的符号代表的是一件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品,几乎每个人都用过它。符号的右半部是一只手,您能猜到手中的细杆是什么吗?这个字就是中国汉字中的“笔”。
甲骨文中有这个字,这证明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用竹子和兽毛制作的笔了。自从毛笔出现,中国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文化的方向。随之而来的墨、砚、书法都一一应运而生。当人类文明进入科学时代,有人开始分析书法艺术的力学原理。经过分解会发现,写一手好字需要适当的弹力、摩擦力、重力、表面张力同时配合,还要加上墨汁的流体力学,当所有的力都恰到好处,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笔走如龙的效果。
饱蘸笔墨、柔软自如的笔尖,随着手腕发力的不同,留下或写意或工整或饱满,或干枯或灵动或沉郁的笔触。随着毛笔的诞生,书法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从古至今的无数中国文人,集体沉迷于这项看似简单却包含情感的艺术中。
文字的载体“册”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看似神秘的符号,而在今天便是中国汉字中的“册”字前身。
甲骨文的“册”是个很玄妙的存在,它的样子一看便知道是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系在一起。最早的“册”原料是竹子,先人们把坚硬的竹子截开,削成20到70厘米长、1厘米宽的长条,再用绳子把它们串联起来,最早的“册”,就制作完成了。人们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保存的时候,则把它们卷成一卷一卷,我们现在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的“万卷书”便是由这些“册”而来。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国,纸张成为了主要的记录材料。自此,现代意义上的书本应运而生。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印刷的速度和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古老的文明也迎来了一场知识记载的革命。在“册”的装订上中国人也是格外讲究,其形式更是几经变革,最终线装书的出现,也是标志着册页技术的成熟。“册”作为书籍量词的本义,始终没有改变,以汉字为载体的文明信息,就这样被各种形式的“册”记载并且传承至今。最神秘的汉字“卜”
在中国殷商考古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几乎在每一块儿龟壳的甲骨文上,我们都能看到这个字,甚至有的时候稍微一晃眼就有可能错过,因为它的形状和普通的裂纹极为相似,这个字就是中国汉字中的“卜”字。曾经的甲骨文还有一个名字,叫殷墟卜辞。它的存在意义,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记录占卜活动。片中说到,“在殷商时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日常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吃饭、睡觉、算命”。卜的本意是占卜、卜问。卜,其本义为灼甲骨取兆以占吉凶,即《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纵)横也”。后引申为用以预测吉凶的各种活动,又引申指推测、估计,选择,赐予,验证,证实等。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它凝聚了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信仰,在这个提笔忘字的大数据时代,让我们跟随《“字”从遇见你》的脚步,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汉字传递的文明之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