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资源 >> 农业技术推广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技术
一、技术名称
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技术
二、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
草地贪夜蛾属于可对农业生产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年入侵四川省后,已在攀西地区定殖,对我省玉米、高粱、小麦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技术以四川省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为基础,以害虫灯诱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科学用药技术为核心,形成“空中地面协同、性诱生防配套、应急防治补充”的技术体系。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并将其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年以来,利用该技术组建了草地贪夜蛾金沙江流域监测防线和盆地东南缘监测防线,在草地贪夜蛾发生区推广应用近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
据植保专业统计,应用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技术,年均挽回粮食损失超过9万吨。
三、技术要点
(一)监测技术
1.成虫监测。利用高空测报灯对迁飞过境的草地贪夜蛾开展监测,安装在风口河谷地区的建筑物顶部或开阔地带;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对草地贪夜蛾本地虫源进行监测,安装在草地贪夜蛾寄主作物连片种植田,周围无高大建筑物遮挡和其他强光源干扰。攀西地区等周年繁殖区需全年开灯监测,盆地迁飞过渡区在4-10月开灯监测。开灯期间,每日统计诱集到的雌雄虫数量。当高空测报灯下虫量高,而自动虫情测报灯下虫量小时,可能为过境虫源;反之,可能为当地虫源。同时,还要结合对雌蛾的卵巢解剖对虫源性质作出判断。性信息素适合于大面积拉网式监测,诱芯置于诱捕器内,每30天更换1次。低矮作物田诱捕器呈两两相距50米左右的正三角形放置,高秆作物田诱捕器沿田边两两相距50米左右呈直线放置。
2.幼虫监测和田间危害情况监测。草地贪夜蛾种群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田间调查采用棋盘式W形5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调查草地贪夜蛾卵块密度、幼虫密度、蛹密度和寄主作物受害情况记录有卵株率、平均每株卵块数、有虫株率、平均每株虫量等。
(二)防控技术
1.理化诱控。在监测到成虫发生后,采用高空灯、频振式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捕器等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
2.生态调控。以攀西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为重点,种植抗、耐虫品种,套种大豆、瓜类等非禾本科作物;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保护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天敌控害作用。
3.生物防治。在低龄幼虫期,喷施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择释放赤眼蜂、东亚小花蝽、益蝽等天敌昆虫。
4.科学用药。在草地贪夜蛾百株虫量达到10头/百株时,开展达标防治。选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甲维盐等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药剂,选择在早上或傍晚草地贪夜蛾幼虫活动的高峰期施药,重点喷洒心叶、雄穗、雌穗等部位,提高防治效果。零星发生区组织农民点杀点治,连片发生区组织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
四、适宜区域
该技术适用于四川省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种植区。
五、注意事项
性信息诱捕器需集中连片使用(亩以上),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轮换使用、交替使用。
六、依托单位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END-信息来源丨区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