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资源 >> 航天航空追求ldquo零失误rdq
4月17日,神舟十三号“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圆满完成在空间站各种任务,并成功凯旋,全国人民都为之欢呼。
从去年金秋,两艘载人飞船、一艘货运飞船,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大动作,连外媒看了都忍不住惊叹:中国航天速度太快了!
不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国航天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对一个一个核心技术的攻关和掌握。
今天雷雷就来跟大家讲讲,在航天领域,我国的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们......都遇到过哪些困难,荣耀的背后,都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付出。
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体验过手机没信号的抓狂,又或者遇到信号虽然满格,但是网速慢如蜗牛的情况。
对于咱们来说,这种情况可能只是影响一下心情和效率;但对于航天领域来说,没信号可能随时酿成大祸。比如各种探测器,要是断开链接没法远程操作,没准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从此难觅踪迹......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当然要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比如当年“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前,我们就先发射了中继卫星“鹊桥”。
它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之外的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为嫦娥四号在月球上的工作提供了爆表的信号,让我们的科学家在地球上也能远程、稳定地链接嫦娥四号。
如果说信号是宇航员和地面间维持联系的保障,那么宇航服就是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直接生存保障。为了对抗太空中的各种恶劣环境:真空、高低温、超重失重、太阳辐射......宇航服必须同时兼备承压、供氧、防火、保温保湿等一大堆功能。
看似臃肿的宇航服下面,藏着的全是满满的科技结晶:比如宇航服内是没法装空调的,为了保证宇航员在舱外活动时的热量疏导,航天服采取了42根液冷管线,穿了约个孔,近米的铺设才完成,所有细节匠心,只为给宇航员提供最安全和最舒适的航天环境。
接下来说说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的“家”——空间站,这可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当前的国际空间站预计会在-年间退役,届时我们的空间站将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空间站。为了到时候“蹭”咱们家的大宝贝,现在世界各国的宇航员都在疯狂学中文呢。
作为宇航员长期生活的地方,我国的空间站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大。具体点来说,长度比五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宇航员入驻后,活动空间非常宽敞。
为了保障宇航员们的生活工作质量,空间站中还有很多“太空家电”。能调节温度、过滤异物颗粒、制造氧气的太空空调系统,能储存标本还能做实验的“超级冰箱”冷原子实验室,还有各种太空健身器、太空冰箱、太空微波炉......
将空间站、探测器等部件送入太空,火箭可能是最默默无闻,但又是贡献最大的那个了,毕竟这几年咱们射的火箭实在太多,记不住也挺正常。
凡尔赛归凡尔赛,咱们也不能忽略我国火箭技术背后的含金量,比如这次送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入轨的,就是“胖五”B火箭。
它是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2吨,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力士”。一点火,马上就走你,管你需要运输的东西有多重,都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胖五”的燃料技术也是一绝,不同于目前常规火箭使用的化学燃料,“胖五”的大部分燃料,是-℃的液氧和-℃的液氢——这几乎已经接近低温的极限,所以它也被称为“冰箭”。液氢和液氧由氢氧发动机燃烧后,可以做到环保无污染,这就是咱们中国航天的“绿色名片”。
这些全球领先的黑科技,成为了我国航天发展的基石,一步步推动全中国甚至全人类探索未知的宇宙。前方的困难很多,更艰难的任务还有很多,但正是因为我们对强大的向往,才一步步让我们走到今天。
扫码加我,拉您进集成电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