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全球气候变暖,我们真的要无家可归了吗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如煤、石油等),使得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被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到20世纪全世界平均温度约攀升0.6摄氏度。而且,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开始打破以往的极端数据。我们不禁开始担忧,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两极冰川开始逐渐融化融入大海,地球将会被海水淹没,到时候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大家还是不必太过担心的。因为从我国古代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历史时期的一些极端气温都超过了当代。
我们现在说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但其所观察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在的观测靠的是观测器,但我们有观测器的时间不超过两百年,其中有年以上资料积累的观测站仅有50个,还主要集中在西欧。而我国最早的检测站是年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测站,距今也还不到年。所以我们现在说的最高温最低温是近年以内的气温,而不是有史以来的。
例如说甲骨文中就有类似的记载,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它的文字创造主要是依据其实际需要,所以现实中常见的事物就会被记录下来。但在这些甲骨文字中却没有“冰”这个字的存在,那就说明在那个年代没有冰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如果说,没有“冰”是个巧合,那另一个字的出现就印证了这个猜想“象”。而在当时甲骨文中记载的不只是一个象字,它还记载了猎象的活动。这些甲骨文是在今天的河南安阳一带发现的,是商朝时的甲骨文。那就说,当时在河南有极大数量的野生大象的存在,以供当时的人们去打猎。所以说,当时商朝河南的气温和如今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气温相差不大。除了文字记载的,还有一种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考古发现的化石遗迹等。考古学家就曾在北京附近的地层中发现过现在生活在马来半岛的生物,那就说明,几千年前北京的气温比现在要高。
除了高温现象,还有许多极低温的现象也是被记录在册的。就例如在公元年,北宋的政和元年时,位于江、浙之间拥有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就出现了结冰现象,并且冰厚达数尺,车马皆可通行;还有文献曾记载,淮河流域曾降大雪,从当年九月份将至次年二月份方才停止,洞庭湖变成冰路,车马通行。
这些例子虽然只是个例,但大量的例子积累起来,至少可以证明曾经的极端气温,不论是温度还是次数都远超当代。所以,如今的全球气候变暖虽然值得我们重视,但还远远没到无处可居的地步。
所以,对于全球变暖我们不必太杞人忧天,但仍要尽自己所能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