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市场 >> 神舟十三凯旋半载时光实现多个首次中国
今日(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落地后接力报告“感觉良好”!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是迄今驻留太空时间最久的神舟飞船。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半载时光实现多个首次从“出发”后首次径向交会“天和”到“回家”时首次实施快速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和撤离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三名航天员开启“超长太空之旅”,并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完成了“天神”组合径向交会对接的完美首秀。当天,飞船在入轨约6.5个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据了解,这也是为空间站组合体不同构型提前谋划,未来来访航天器将与空间站进行前向、后向、径向交会对接和分离,实现不同的停靠状态。——首次执行6个月在轨飞行任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对接后,停靠飞行时间增加至6个月,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进一步验证了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显示航天员乘组报告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画面。中新社记者侯宇摄——首次执行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为应对在轨停靠飞船无法返回的故障,中国空间站任务阶段首次建立应急救援任务模式,采用“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通过在轨停靠飞船和发射场待命飞船,共同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首次执行了应急救援发射待命任务。——首次实施快速返回流程为进一步提高返回任务执行效率,缩短地面飞控实施时间,提高航天员返回舒适度,神舟十三号飞船首次实施快速返回。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十多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中国航天科技,超燃!近几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在北斗导航、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系统等诸多工程领域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既反映出中国航天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从世界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行列。卫星导航系统方面,年6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升空。北斗系统,历时26年研发,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三代系统,共计发射了59颗卫星,最终完成全部组网星座发射任务,正式建成。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重要领域,代表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探月工程方面,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我国已经取得连续执行5次探月任务、6次发射成功的佳绩,不仅次数多,而且成功率%。年11月,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顺利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这些成就奠定了本世纪前20年我国在无人月球探测领域的领先地位。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方面,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年至年间,中国通过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验证了空间站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从年始,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了飞船与核心舱的对接和在轨测试,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天舟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神舟飞船任务相继成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时代即将来临。火星与深空探测方面,年7月,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最大挑战在于火星“绕”(环绕)、“着”(降落软着陆)、“巡”(移动巡视)三大工程目标同时实施,以及对火星进行全方位研究,堪称近几十年来人类火星探测技术复杂度之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人类探测火星的新纪录。运载系统方面,年,中国航天全年共执行了39次发射任务,发射载荷质量.06吨,发射次数和发射载荷质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34次发射。年9月,长征系列火箭中首枚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年6月,长征十一号海射型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中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的序幕。此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级到14吨级的跨越。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增强了我国高密度发射任务的执行能力,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高性能卫星方面,年4月,中国首颗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一号”成功发射。此后,又成功发射高分二号至高分十四号、资源三号卫星等,构成了中国自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能力。年12月,我国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升空。该卫星具有能量分辨率高、测量能量范围大和本底抑制能力强等优势,将中国的暗物质探测提升至新的水平。年8月,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年6月、8月,墨子号卫星先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千公里级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年2月,中国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年12月,中国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旨在在轨验证通信、导航、遥感等多领域16项关键技术。年7月,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成为中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年5月,中国成功将海洋二号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和此前发射的海洋二号B、C星组网,标志着中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的时代。中国航天的愿景与展望第一,既定工程,持续推进。北斗导航系统方面,把当前在轨卫星管理好,对现有系统进行完善和优化,深化北斗系统的全天空域综合能力,进而发展天地一体化的时空基准网和导航信息服务网;载人航天方面,在未来一年半时间内,执行好计划中的实验舱段和飞船发射任务;在年建成中国空间站,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的最后一步;空间探测方面,按计划依次实施嫦娥六号月球背面的南极采样返回、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综合探测,以及嫦娥八号关键技术月面实验等任务,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做前期铺垫。做好“天问一号”环绕器在轨火星全球普查,以及“祝融号”巡视探测火星表面环境、地质、水资源等,以获得火星探测的第一手数据;同时为下次火星探测器发射做前期筹备。运载系统方面,加快我国新一代固液结合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甲的研制工作,以及长征九号“大火箭”的前期论证;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航天器结构寿命跟踪系统方面实现突破,推出可重复使用的实用型运载航天器。卫星互联网建设方面,尽快部署,积极推进,吸纳民营资本,发挥航天的商业价值,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辐射全球,抢占空间资源,最终形成广覆盖、低延时、宽带化、低成本,可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第二,认清差距,重点突破。我国在卫星导航系统、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月球与火星登月等重大工程方面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已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航天领域与美国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以运载火箭为例,上世纪冷战期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的土星五号重型运输火箭,其运载力达百吨以上。年,美国推出的重型猎鹰号火箭的地球低轨运载力达到了63.8吨。年我国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成为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运载能力大于22吨。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重型猎鹰火箭已实现了一级段可回收再利用,航天火箭发射成本锐减,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只有客观地认识到差距,才能找到短板,进而确定发展方向和策略。美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中国国情有异,既不能完全照搬美国模式,也不搞军备竞赛,盲目跟随。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突破,稳步推进,才能在新形势下走出独具特色的航天发展新路。事实上,我国确定的重大航天工程也都是基于自身国力,量力而行,并紧密结合国防、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的。第三,仰望星空,再展宏图。早在年全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做了题为《中国航天发展与展望》的报告,陈述了中国航天强国建设的“三步走”路线图:第一步,年左右,在空间站、月球与火星探测、北斗系统等方面重点突破,进入航天强国行列。第二步,年左右,实现百吨级重型运载火箭首飞、火星和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建成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以及月球无人科研站的基本型,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第三步,年,成功载人登陆火星并返回,建立月球科研开发基地,研制出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航天器飞抵亿公里以外的外太空,成为世界航天发展的领跑者之一。该“三步走”路线图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勾勒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愿景,在此路线图指引下,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和计划开始酝酿、规划和部署。第四,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近年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给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国际空间资源争夺变得白热化。未来十年全球卫星发射数量预计将超过两千颗。而仅美国的私企SpaceX公司就提出了多达上千颗卫星的组网计划,空间轨道、位置、无线电频段等已成为紧缺性战略资源。年,美国通过了《外空资源探索与利用法》,鼓励私企或个人对月球、小行星等进行商业开发,空间资源争夺呈现出向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深空延伸的趋势。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参与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商业航天迅速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另一方面,空间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美国X-37B空天飞机可以在一小时之内到达全球任意地点,对包括空间航天器在内的目标实施打击。同时,航天器空间残片不断增加,对在轨航天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空间站每年为了躲避空间碎片撞击,必须多次变轨。为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积极开展空天飞机研究,以提高我国太空对抗的能力。此外,中国遨龙一号于年6月成功发射,该空间飞行器可巡航太空,防止失效的卫星或卫星碎片撞击地表大都市,战时也可作为太空威慑武器,直击敌方的在轨航天器。内容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社、《人民论坛》杂志人民论坛网(rmltwz)封面图:央视新闻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承担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文仅供读者参考,读者据本文所做出的决定或行为,是其基于实际情况及其独立判断做出的,作者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新产业尊重知识产权,因整理资料所需,本文中引用部分公开第三方的数据、图片等内容,其所属的知识产权归属原作者,且新产业凡引用的内容均在文中标注了原文出处、原作者。若版权所有者认为本文涉嫌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我方(联系方式:-)及时处理。本资料仅供读者交流学习使用,涉及商业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后果由您承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