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媒体报道中国神秘飞机隐身设计却可能意外暴

发布时间:2025/2/18 14:12:54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yunweituan.com/m/

《南华早报》2月8日的一篇关于《雷达隐身中国无人机机翼设计》的文章意外把一个“射流飞控”的技术推上了热搜,《南华早报》的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介绍一种隐身设计的技术,但对六代机比较了解的朋友敏锐的发现,这可能就是妥妥的六代机飞控技术!

《南华早报》报道隐身设计:意外暴露中国六代机飞控

国内多个媒体引用了《南华早报》的报道指出这是2月10日的报道,其实这篇文章在2月8日就发表了,其对这种技术的报道还是比较详细的:

在四川的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团队正在测试一种新的飞翼设计无人机:与B-21突袭者设计非常相似,没有升降舵、副翼或襟翼的情况下仍然具有高性能飞行品质,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有助于更好的躲避雷达的探测。

研究团队表示,该无人机在试飞期间锁定了升降副翼(不使用气动翼面控制飞行器姿态),仅仅利用引出发动机低压压气级的高压空气进行爬升、翻滚和调整以适应湍流不平衡等复杂飞行条件下的飞机姿态控制。这种引自发动机的高速射流在喷口附近控制面的操作下,完全可以替代如襟翼与副翼等机械动作,一样可以完成俯仰或倾斜等机动飞行。

如此设计:一切都是为了隐身

研究人员表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来替代是因为隐身设计的需求,现代战斗机对隐身要求很高,这种射流飞控技术可以取消垂尾等多个翼面却不降低飞机的机动性能,可以将隐身设计技术利用到极致!

目前各国空军都在发展雷达隐身的飞行器,包括五代隐身战机和轰炸机,美军的F-22与F-35和B-2以及B-21,中国的J-20等,虽然双方实现的方法不一样,但目前在隐身设计上的主流技术主却不外乎如下几种:

1、隐身涂料技术;

2、机体驾驶舱与接缝隐身处理设计;

3、翼身融合设计;

4、进气道/发动机尾喷口背置技术;

5、取消垂尾的无尾飞翼设计;

前三项其实大家也看得明白,隐身涂料可以吸收电磁波,机体接缝平直处理成锯齿形减少反射信号,驾驶舱镀膜防止内部镜面反射,翼身融合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理解起来都比较简单,后两项有些复杂,下文作个简单解释:

进气道/发动机尾喷口背置技术;

进气道背置实用化最早出现在F-上,当然这不如B-2来得彻底,背置技术至少有两大好处,一个是复杂进气道唇口是雷达反射的重灾区,放到背部后可以被飞机飞行时的迎角部分挡住。另一个是尾喷口的红外辐射抑制设计,发动机尾流与机翼上表层高速气流混合,降低红外辐射信号,在红外波段也能做到很好的隐身效果。

B-2和B-21的发动机背置技术很好的解决了问题,但战斗机发动机进气道却不能背置,因为大迎角机动时机体背部气流被遮挡会造成发动机推力下降、喘振乃至熄火,因此要求高机动作战要求的战斗机发动机进气道只能机腹配置,但发动机尾喷口可以背置以降低红外辐射信号。

取消垂尾的无尾飞翼设计;

目前机体已经可以做到翼身融合以及飞翼设计,垂尾却在很多机型上存在,尽管垂尾对正面方向上的RCS(雷达散射面积)影响不大,但垂尾在侧面上却很容易形成镜面反射,如果能将垂尾取消,显然对隐身性能帮助非常大。

目前的飞翼设计已经非常成熟,但目前的应用仍然局限于轰炸机,在高机动性要求的环境中还是无法选择飞翼,不过这种引自发动机的高速射流可以起到辅助控制飞行器的要求,这将为设计更高机动性的飞翼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子。

射流级飞控: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射流飞控是个新名词,不过《南华早报》这篇报道中的“射流级飞控”技术的论文早就在1月18日就已经发表在《航空学报》上,那篇论文的标题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因为标题是《基于环量控制的无尾飞翼俯仰和滚转两轴无舵面姿态控制飞行试验》,笔者也收藏了《航空学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8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