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星之继承者想象力与科学的碰撞,探讨进
1、跨越星球的时空之旅
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管是科幻小说也好,对未来的憧憬也好,征服浩瀚的宇宙,是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中莱因哈特皇帝的这句话,可以视为人类文明的心声。
无论是寻找宇宙中文明的同伴,还是在将来发生灾难时保存地球文明的火种,对地外文明的探索也是人类对太空探索极为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去年火爆的《流浪地球》,其实也就是源自于这一对未来灾难的焦虑与未雨绸缪。
火星在许多方面与地球较为相像:火星的自转周期几乎与地球一样;火星自转轴的倾角也几乎和地球相同;火星也有四季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太阳系有地外生物的话,那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火星上。如果发生灾难性事件,最适合星际移民的地方,也是火星。
在众多的科幻作品中,以火星为书写对象的作品数不胜数。《火星纪事》、《火星救援》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火星,俨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国度。
这其中,詹姆斯·P.霍根的《星之继承者》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另类的。这本书没有表现不同星球之间文明的对抗,没有描述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落后星球的改造,而是以极为硬核的科技描写,展现了人类将向何处去,太阳系的前途与命运、宇宙的规则与虚无。
霍根用大胆而又前沿的想象,与科学碰撞出绚烂夺目的火花,带领读者在科学与幻想之间进行一场跨越星球的时空之旅。
2、“月球人”的故事
沙,黄沙。
黄昏,黄昏后。
我是寇里尔,
噩梦般的荒野无边无际,
陪伴我的,只有无边的荒野与寒冷。
比身上还寒的,是内心的冷。
母星已经在冰封期挣扎很久了,
很快,南北冰盖就会连接在一起,
这时候,各个国家的人不是想着联手逃离母星,
反而是为资源而征战不休。
最后整个星球成为了移动的碉堡和导弹群,
我们的国家赛里奥斯与兰比亚之间不死不休。
只是可怜了我们这些基层的士兵了,
为了到达戈尔达,
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
冷漠的漫天繁星下,
只剩下了我寇里尔与同伴查理,
查理已经筋疲力尽,
只希望他能在崖壁中坚持再坚持。
我的身上已经不堪重负。
但,这不就是人生吗?
天地本无情,何况是在这种战火连天的星际之外。
若见有情,天已荒,地已老。
人活一世,许多事情,是不得不做的,
区别在于有没有意义。
为赛里奥斯能够顺利完成宇宙逃亡,
征战不休,
这就是我,寇里尔的宿命。
3、给人以惊喜的英国科幻作品
《星之继承者》的作者詹姆斯·P·霍根是英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的作品长期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
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近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具备产生优秀科幻作品的土壤。小时候看过的《格列佛游记》,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科幻作品之一,飞岛国故事里面的“勒皮它”飞岛,俨然是磁悬浮动力的一个预言。
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的《佛兰肯斯坦》,也是在英国诞生的。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中的《》,《美丽新世界》,作者同样是来自于英国,在这两部反乌托邦作品中,也充斥着克隆技术、天眼系统、复制技术等等即使在现代也是热议的话题。
前几年在网友中反响非常不错的《黑镜》系列剧,更是描绘了被科技扭曲的世界里,作为个体的人类在飞速发展的技术中所得到的便利与麻烦。科技是把双刃剑,既要利用好,也要防止科技的反噬。
在《星之继承者》的一开始,就创建了一个乌托邦的社会。
“全球物质财富极大丰富,高科技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出生率显著下降,自二十世纪遗留下来的、由意识形态和种族差异引起的紧张局面也不复存在。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种族、国家、宗教和信仰交织融汇,不分彼此,形成了一个和谐一体的全球化社会,国家之间的猜忌和争斗逐渐平息……世界大同成为大势所趋,核子炸弹的出现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而已。最后,在各国的一致同意下,地球终于实现了去军事化。”
这种乌托邦社会,听起来不要太熟悉,或许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曾经存在的那种理想社会。
“联合国太阳系探索计划”是举全球之力形成的一个联合国太空军团,作为新一代先锋开拓者探索遍了太阳系的各个角落。这种大规模联合的团体同心协力,与月球背面发现的“查理”所在星球因为争夺资源所引发的两超级大国之间大规模的征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在研究月球人的过程中,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科学领域百家争鸣,却并没有学术权威打压后辈的现象,没有让不同意见噤声的行为。这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当今的科学界,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或许,这个乌托邦社会的产生,就寄托着詹姆斯·P·霍根的一种美好的愿望。不过,在将近五十年后,他的这个理想依然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4、硬核科幻的魅力
詹姆斯·P·霍根的作品中,有着大量对于未来技术的描写,可谓是相当前沿,“三束放大观测器”、“无人旅行飞行器”、“月球火星试验基地”、“深空探索计划”等,这些技术哪怕是在当今来看,都是极为先进的技术,大部分还都无法实现,作者能够在年提出这些科技理念来,足可见其科学素养之深,幻想能力之强。
硬核的科幻概念来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阿波罗计划美国从年开始实施,火星探测计划苏美分别从年和年开始进行,这些或许都是霍根科幻思想的来源。
即使读者们明白以现在的技术,要想实现宇宙探索还是一个梦想,关于月球的起源,关于太阳系内行星的演变,这些都是一种推演与假说而已,但是不得不说詹姆斯·P·霍根的作品是在是太硬核了,将所有的科幻假设细节都描述的相当清楚,让读者有一种印象,恍然之间这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技术。
一端是冷冰冰的科学技术,一端是漂浮不定的美妙幻觉,《星之继承者》的硬核书写,让其自身蒙上了一层真实与虚幻的面纱,在这个神秘的面纱下,是整个太阳系,是人类,是社会。
关于过去,关于现在,关于未来,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也正是这种关乎自身命运的抉择与讨论,读者陷在已经形成的“真实”认知与书中构建的“虚构”存在中难以自拔。
5、冷静客观而又充满遐想空间的科学幻想
在近些年读到的科幻小说中,除了对科学的展望外,有许多作品其实是将科学问题作为外壳,而将自己对现实的思索作为内核。把作者对于社会问题、对于文明发展、对于民族国家的进程,通过一种虚拟的写作,重新进行审视,重新进行探讨。
与这些作品相比,《星之继承者》则显得是更为纯粹的科幻小说,重点还是在于对科学技术的描述,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记叙方式,将太空探索年代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在这种冷静叙事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查理”他们社会了解得越多,当时社会的残酷性表现得也是越明显,尤其是这段查理日记的记叙:
“大约三分之二的面积被大片棕色和灰色的云层覆盖,海岸线的轮廓只露出了几处。可是,在邻近赤道北面有一个奇怪的红点,正在慢慢变大。还有黑色从红点里向外涌,每个小时都在不停扩散。寇里尔估计那是整个城市着火了,可是我们透过那么厚的云层也能看见,这场火该有多大啊?整整一天,我们看着慧神星转动,这个红点也随着它在天际划过。”
通过当事人的日记,其他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体验到数万年前战争的残酷,体会到物质-反物质湮灭武器的巨大威力,不由得心中产生一股凉意。
越是客观的描述,越是冷静的笔触,给读者的留白空间更大。虽然作者并没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某种思索,但是在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欲望加以控制,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克制,那么月球人的未来会不会就是我们的未来呢?
6、人类的太空宣言
“这亿万星宿已经交由我们来继承。……宇宙中能够阻止我们的力量——绝不存在!”
丹切克这句充满霸气的话,成为整本书的一个总结,也是人类对于太阳系乃至是宇宙的一个宣言。
登月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登录火星的毅力号火星车;
飞往火星途中的天问一号……
人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从未停歇。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