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重庆成功人工降雨高温干旱致山火频发,人
连续多天的高温少雨,导致重庆、四川多地面临干旱的困境,而干旱少水又导致了森林更加易燃,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烟头,一个闪电,一个静电引发的火花,甚至连一个瓶子或者球形玻璃体都有可能引发一场山火。
干燥的森林可燃物众多,一旦引发山火,火势将很难控制。
这段时间重庆就发生多起山火,而重庆人民让我们见识到了他们的力量,00后、90后们接过前辈的重担,在此次灭火活动中成为主力军。
在灭火过程中,有的路段山高路陡,汽车无法通行,志愿者们便骑着摩托车运输物资,可路实在是太险峻,摩托车在运输过程中也经常连人带车被摔下去,志愿者们一次又一次的爬起来,继续往山上运物资,很多人热到中暑,趴在车上呕吐,还有人每天就睡3、4个小时,用水浇醒自己继续救援。
在山上还有一群00后们,肩负着夜间通宵巡山的重任,在夜间搬运物资搞后勤,还要背着水箱找火星,一旦发现火星就消灭,直到天亮才能下山补觉。
救灾现场还有很多人在做后勤工作,搬运货物,支援灭火,做饭送饭,接水送水,但凡是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一连好几天都没休息,也没人退缩。
在众多志愿者以及消防人员共同努力之下,目前重庆绝大多数明火已经扑灭,除了巡逻人员对火场进行巡逻,防止火场死灰复燃之外,绝大多数消防员和志愿者们都能去好好休息了。
另外一个消息是,
这两天重庆人工降雨成功,目前巴南、江津、云阳、綦江等多个区县已成功实施人工增雨。
但是人工降雨的雨量似乎没有太大,比如:巴南区人工降雨后,最大降雨量2.2毫米,万盛经开区人工降雨后,最大降雨量6.2毫米,云阳县人工降雨后,最大降雨量4.5毫米。
俗话说:苍蝇腿也是肉,虽然降雨量不大,但人工降雨后毕竟是出现降水了,而扑灭山火又需要大量的水,为啥不能直接在山火燃烧的区域进行人工降雨呢?这样岂不是可以减缓山火燃烧,减少志愿者和消防员的工作量吗?
事实上,人工降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人工降雨其实是需要两个条件来配合,合适的云团,以及申请空域作业。其中合适的云团最难等到。
其实说是人工降雨,本质上是“人工增雨”,当天空晴朗无云时,天空中没有水汽,即便是人为施加影响也引不来雨,就好像是给男人打催产针一样,毫无用处。
一块合适的云团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
云层厚度超过米
缺乏冰晶却拥有丰富的水汽
云层外面仍旧有充足的水汽补给
事实上,当一个云层同时满足这3个条件时,天气系统基本上已经是即将下雨或者是正在下雨了,之所以还要对它施加影响,主要是因为有些云层虽然含有大量的水汽,但降雨量却非常少,或者难以降雨。
比如:暖云中充满了小水珠,但是暖云的温度在0℃以上,上升气流强盛,上升气流的托举让小水珠们难以降落到地表,此时就需要人工降雨。
对暖云施加影响的人工降雨材料是“吸湿器”,比如:盐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小水珠吸收周围大量水汽,形成大雨滴,雨滴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再也托举不动它,就会形成降雨坠落。
冷云则相反,冷云的温度在0℃以下,云层内有许多小冰晶和过冷水,其中过冷水就是温度达到0℃以下,但因为缺乏凝结核而没有结冰,比如:南方冬季出现的“冻雨”,就是过冷水降落到地表,在接触植被、路边、建筑物的一瞬间结冰。
夏季地表温度高,高空温度低,其中高温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上升气流,托举着冷云云层内的小冰晶和过冷水,导致小冰晶和过冷水虽然水汽丰富,但又小又轻,也掉不下来;或者是能掉下来,但降雨量不多。
针对冷云,目前采取的是向空中撒播凝结核的方式实现人工降雨,有了凝结核,冷云中的过冷水就会凝结成小冰晶,小冰晶凝结更多的水汽就会形成降水,只不过地面温度较高,尽管冷云形成的是小冰晶,但小冰晶在降落时会融化,形成降水,而不是出现降雪。
有了合适的云团,也不一定就能立即进行人工降雨,还要申请空域作业,否则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航空正常活动。
从以上条件来看,人工降雨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我们还没有掌握对抗自然的方法,只是在一朵积雨云上施加影响,让它下雨或者多下一点儿雨,如果条件不合适,比如:云层不达标,我们即便实施人工降雨,也是徒劳无功。
重庆山火虽然急需一场大雨,气象部门也已经驻扎在一线,但却难以进行人工降雨。但是气象部门在现场组建了现场监测服务保障组,预报服务保障组,人工增雨作业保障组和后勤保障组,不仅在观测有没有人工增雨的条件,还为消防员们提供精密的风向、风速预报,帮助消防员们扑灭山火。
(累到瘫倒在地上)
如果火场周围的条件合适,那么也会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但如果没有一朵积雨云,即便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进行人工降雨。
所以人工降雨扑灭山火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此次扑灭山火,最主要的仍旧是消防员,各级部门以及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