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优势 >> 今起,全面自动化从50后到90后,气象
编者按:根据中国气象局部署,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
00:24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变化正在发生——
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和管理权限调整优化;
观测方式改进,19项采用自动观测,
6项采用台站ISOS软件自动识别;
取消各台站的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等观测任务;
数据采集传输和质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提升……
而透过具体的改革条目,很多人已经意识到,
这场变革分量千钧,
其产生的影响也将突破此时此地。
曾经,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
这“老三样”启动了中国气象事业,
经过数代气象人兢兢业业的耕耘,
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开始发力;
年至年,中国气象局分批次
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推广建设和应用;
年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调整
拉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大幕。
如今,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
历经了部分省份试运行和全国试运行两个阶段,
各个环节精准施策、环环相扣、稳步推进,
最终迎来了这划时代的时刻。
以此为新起点,中国气象事业瞄准监测精密,
将着力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
地面气象观测站设备布局图
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
一路走来,遍及全国的
各年龄段观测员有话说
50后
那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新疆
红柳河气象站是国家一类艰苦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年的王新镇,年至年工作于红柳河气象站,是一名地面观测工作人员。他的爱人张淑兰也曾在该站工作十多年。
口述:王新镇
整理:王娟
红柳河是一个美丽的地名,然而这里是茫茫的戈壁荒漠。
年,我调到红柳河气象站工作。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什么都紧缺。年站上正式通电之前的8年中,我们就仅有一台汽油发电机,但仅在发报的时候才能使用。其他时候值班、读数据都是用的煤油灯。
工作在这里,“家”也在这里
那时的煤油也很少,为了节省,我们在其中混了些便宜的柴油一起点,但是混合之后的味道十分呛人,直流眼泪,更不敢开门,因为夏天戈壁滩上的野蚊子太过“凶猛”。到了冬天,戈壁滩天寒地冻,值班基本都穿着军皮大衣,也不敢开窗。
一个班值下来,整个脸就跟矿工出窑一样,黑黢黢的。
我们的工作,简单却严谨。在艰苦的环境中缔结的真挚友谊和亲情最为珍贵,成为全站职工战胜困难、增强信心的巨大动力。
60后
退休前有幸见证自动化
山东
年生的高继才,从年至今,一直在泰山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工作。
——“自动观测是件解放人力的大好事,以后观测员能腾出手做更多事,也能兼顾工作和家庭,不必像我们这代泰山气象人一样而感到对家庭有些亏欠。”
口述:高继才
整理:陈旻昊、赵勇
刚到泰山气象站之初,山上不通公路,工作器材和生活用品都靠大家挑上去,一趟至少也得五六个小时。我们不但是观测员,还是“挑山工”,每次负重上山后便是二十多天与世隔绝的日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网络,站里那台只能收到两个频道的小电视,已经是当时很像样的娱乐设施了。一台小电视和一副纸牌,成了闲余时间不多见的亮色。
年,泰山气象站,时任站长记录百叶箱内的温度、湿度数据
值班期间,二十四小时不敢合眼,生怕一迷瞪就错过发报。大家靠怀表掌握时间,脑子里时刻绷着一根弦。每天7次绘图报、24次航空报,还有不定时的危险报、重要报,每份都不能迟发。时间久了,多梦变成了观测员的“职业病”。在梦里,冬日的大风和夏天的雷电常常是主角。
虽然经常梦见日照纸被风吹飞,但现实中一次也未出现过。大风天,我们会格外小心,总是两人结伴观测,一人收旧纸,一人换新纸。
年,泰山气象站,观测员高继才在进行降水量观测
我明年将退休,很幸运能见证地面观测实现自动化。小小一方观测场,是回忆,亦是将来。
70后
人工观测定格在记忆中
湖南
王本质现任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业务科副科长。年生的他,于年至年在湘西古丈国家一般气象站从事地面观测业务工作,年12月调入吉首国家基准气候站。
——“在从事气象工作的第25个年头,从人工观测、半自动化一路走来,我们终于看到了地面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的一天。”
口述:王本质
整理:刘玥
年,21岁的我刚参加工作,走进古丈气象站,眼前是上世纪60年代修的砖混结构的老房子,办公室冬冷夏热,只有一台老式的风扇。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各种业务规定和发报规则,纸片已经有些发黄,上面发报机和算盘孤零零地摆放着,观测场里的气象设备更是简陋。
在这里,我和几个观测员一待就是13年。
上世纪90年代,观测员读取地温表的数据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岁月有些漫长。观测、发报全靠人工完成。各种气象要素、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数字全需要人工抄录,每一份厚厚的报表都集合了抄录员、校对员、预审员的心血。
第一次变化发生在年,台站开始建自动气象站。当一件件新设备运进来、安装好,数据被自动采集、读取出来的时候,我们很是惊喜。虽然当时只是半自动化,但同事们都很高兴,从来没有想到坐在办公室就能够看到气象数据,我们充满着希望,期盼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那一天。
虽然实现了半自动化,然而需要人工来完成的部分还有很多。年,我转向业务管理岗位,虽然不再从事观测业务,但我仍然关心地面观测业务的发展。
地面气象观测改革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今年4月1日实现了全面自动化。观测员的双手得到了解放,曾经那些在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的天气中,观测员一手撑伞一手夹观测簿冲向观测场的情景,注定会定格在老一辈观测员的记忆中。
与观测结缘的第25年,“70后”的我有幸见证观测时代的变迁,告别了人工观测的岁月,在无数气象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必将拥抱自动化观测的光明未来。
70后
仿佛跨越了一个时代
广西
韦雨汶出生于年,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年在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年调至南宁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一直从事地面观测工作。
——“观测业务伴随我的青春岁月至中年,从每一个数据都依靠人工观测,到如今实现全面自动化,回望二十多年的地面观测工作及变革,仿佛跨越了一个时代。”
口述:韦雨汶
整理:张芳琳
年7月,我来到那坡国家基本气象站工作。那坡县毗邻云南省,与越南接壤。那坡站是一个国家贫困边远艰苦台站,四面环山远离城区,设施简陋条件艰苦。
工作之初,那坡站需要24小时值守每天8次定时观测,而从事地面观测的仅有5人,每天分为5个班,每个观测员每天均有一个班。
定时、定点的观测容不得一丝疏忽。在年之前,观测全靠人工,观测员每天必须在正点前20分钟出现在观测场,进行人工读数并记录在观测本上,还要进行订正、输入、发报,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保证气象数据完整性,观测员从来都是风雨无阻,在年的一个夏夜,屋外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我穿上雨衣打着电筒正在观测场,却被角落的阵阵异响吓了一跳,连握笔的手都在抖。我压住心中的恐惧,严格按照规范高质量完成了观测任务。后来才知道是一只野猫。如今故事虽已成为笑谈,但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段永远难忘的岁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观测业务的发展,也让观测员的身份发生了一次次转变。年,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使用,发报也变成互联网传输方式。
年,自动站再一次升级为新型自动站,其自动化及仪器性能再一次提高,国家基本气象站由原来24小时守班变为夜间不守班。
二十五载的青春相守,时至如今,我亲历了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的重要时刻,夜班退出了我的生活,但是,从保障数据到保障设备,我与观测依然相伴。
80后
“三件宝”退出历史舞台
黑龙江
杜荣波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省绥棱县气象局的“80后”,自年从学校毕业后一直扎根在此。
——“我国地面观测全面实现自动化,观测薄、自记纸、2B铅笔,这些我们基层业务人员的‘三件宝’,就要退出气象观测的历史舞台了。”
口述/整理:杜荣波
绥棱站每天人工观测3次。观测人员每天要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采集包括气压、气温、湿度、能见度、雨量等20多项数据,即便是遇到刮风下雨、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观测员也要往外冲。
当年人工观测工作的片段时常在我脑海中涌现。
在我早年的一次值班中,台站日降水量达到多毫米,按照观测规范,降水量每增加25毫米就要发一次重要天气报。根据以往经验,雨下得很急很大时雨量自记经常出现故障,于是我就不间断地往观测场跑,查看自记记录,一天一夜的时间,来回不下五十次。去观测场时为了避免雷击危险,我不能打伞,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再害怕也得穿着雨衣往外跑,无论雨多大都要在观测场对所有设备巡视一遍。
有一年冬日,零下二十多摄氏度,风速自记记录显示缺测。我和同事经过一系列排查,确定问题出在风杆。于是我们3个观测员拉的拉、拽的拽、放的放,把风杆放倒进行故障处理,折腾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将故障解除。
腊月的西北风冷得刺骨,我整个人都冻僵了,处理故障戴着手套不方便,徒手接触到铁的时候,就被黏住了。平时雪后清理设备、换自记纸时,这都是常事。
80后
青春献给唐古拉
青海
张国玲在全球第二高海拔气象站——青海省格尔木市五道梁气象站担任观测员。
年,也就是张国玲29岁那一年,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无人值守模式,较早地实现了观测自动化。
口述:张国玲
整理:金泉才
从格尔木市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翻越连绵纵横的昆仑山脉,进入广袤无垠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海拔.2米的五道梁气象站坐落于此。
这里地高天寒,气候多变,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左右。
长期以来,五道梁气象站承担着较重的观测任务。每3小时一次、每天8次观测记录气象数据,在雄鹰飞不过去的唐古拉山,高原的气象资料每一天都在进行全球交换。
无论条件如何艰苦、工作任务如何繁重,高质量完成观测任务,是一代代五道梁气象站年轻人永恒的追求。
年,五道梁气象站观测员
我的老家在西宁市,年从南昌气象学校毕业回到青海。刚参加工作时,这里电、网络都不稳定,就怕发报的时候断网、断电。
女同志最害怕的是夜间观测,风很大,常有野狗出没,我们一般是结伴出去观测,哼着歌,大声说话,以此驱逐恐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观测项目也随之改变。年,五道梁气象站取消了夜班值守,后面逐渐取消航空报等,实现了“云能天”的自动化观测,安装了雨量传感器、闪电定位仪。实行无人值守之后,增加了雪深观测仪、日照仪、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等设备,实现了双备份自动站,大大提高了资料上传的稳定性。
年4月,在观测场安装闪电定位仪底座
年的第一天,五道梁气象站正式开启远程观测、无人值守模式。我和几个同事相继作别五道梁,进入格尔木气象局工作。坐车离开的那一刻,看着五道梁,我们一直眼泪哗哗的。也没说话,就一直在那哭,哭着后面就睡着了。
每个月,我们还会踏上熟悉的青藏公路,翻越昆仑山口,回五道梁气象站检测维护设备。如今,我们这些80后都肩负起家庭、单位更重的责任,观测员的经历使得平时工作更加细致、更加守责。
90后
期待更智能化观测的未来
雄安新区
在雄安新区容城县气象局从事地面观测业务的于丁是一名“90后”观测员。
——“把握住每一次转变,期待更智能化观测的未来,期待硬核‘智慧气象’向着我们奔来!”
口述/整理:于丁
三年前的4月1日,一个新的时代,一座未来之城,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三周年,也是在这一天,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
观测通App
这是我从事地面气象观测以来,见证气象建设发展最迅速的三年,一个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气象设备接踵而来。刚学会测量室内气压,自动化了;刚熟悉掌握各种云类,自动化了。紧接着,冬季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卦天气象”“观测通”等智能识别新科技、“观云识天”人机对抗打开了气象认知新格局。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让我们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期待。这不是人工观测的终结,而是智慧融入气象科技发展新时代的开始。
年,在雄安新区举行的首届全国“观云识天”人机对抗大赛
随着雄安新区“未来站”的建设,智慧气象示范、气象科技创新引领、气象服务数据融入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等,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齐装上阵。观测场里将矗立着让你惊喜、意外的仪器设备。
走在路上,身边将充斥着无所不见的气象感知数据。
观测站之韵
依次为:
福建福州国家基准气候站(图/颜家蔚)
广西钦州国家基本地面气象观测站(图/李斌喜)
湖南安乡国家气象观测站(图/安乡县气象局)
江苏射阳国家基本气象站(图/周到)
上海宝山气象观测站(图/上海市气象局)
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