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

发布时间:2023/3/23 14:09:57   

人防+技防:筑牢抵御水旱灾害防线■本报记者王弘毅

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这些新技术开始成为防御水旱灾害的科技“利器”。记者近日从省水利厅获悉,我省持续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发挥科技信息化对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驱动引领作用,建成采集、传输、分析、预警、预报、调度为一体的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体系,创新形成“人防+技防”的水旱灾害防御新格局,为全省水旱灾害防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用人工就能精准测量下多少雨、水位多少、土壤含水量如何。我省利用智能传感等设备,通过无线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雨情、水情、墒情人工观测上报向自动监测大跨越,监测频次、精准度、时效性发生巨变。目前,全省共实现处雨量、处水位、处墒情自动采集和传输,利用云技术达到每秒超万条信息处理能力,统一通过集总接收平台在“安徽水信息”平台界面提供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座在册大中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全覆盖。

考虑到山区公网保障因素和大型水库调度对水情信息的特别要求,我省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上游83处雨水情站点既有公网传输基础上,增加北斗卫星信道,雨量站网密度达到15.6平方公里每站。水位站覆盖大江大河、重要支流、中小河流以及所有在册水库。

实时雨情、水情掌握之后,及时分析研判已发生的降雨和实时水位可能导致的水旱灾害风险,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快速精准采取响应措施,是“防”的关键。我省将实时水文要素与雨量阈值、河湖警戒水位和保证水位、水库汛限水位和设计水位等特征数值深度耦合关联,后台同步分析计算超阈值、超特征水位,自动在“安徽水信息”平台界面闪烁预警,智能生成预警短信向相关责任人推送,提醒督促做好相应防御措施。截至目前,年发送雨水情预警短信13.4万多条次,通过预警平台发布公众预警次,其中红色预警4次、橙色预警25次、黄色预警41次,向水库及相关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3.4万人次,共计60万条。

洪水流量多少,如何拦洪错峰,怎样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新技术能精准高效算清“水账”。我省综合利用科技信息化成果和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体系,以流域为单位,结合气象预报、水文实时和滚动监测预报,跟踪暴雨洪水过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从预泄、拦洪、削峰等方面滚动制订具体调度方案,突出上游拦错、中游蓄滞、下游敞泄,科学精准调度,让工程调度“跑”在暴雨洪水之前,最大限度发挥水利工程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在年防御第6号台风“烟花”过程中,我省针对水阳江流域的雨情、汛情,采取“预泄、上拦、中分、下排”的综合调度措施,确保了流域防洪安全。通过水阳江与南漪湖联合调度,精准控制水阳江新河庄站水位仅超保证水位0.01米、超保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大大减轻了流域防洪压力。

智能设备当“利器”,信息技术抢“先手”。“人防+技防”的防汛抗旱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据初步测算,年全省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效益达63.05亿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