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前景 >>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候选导师介绍海洋与地
前言/preface
克己奉公,砥砺深耕,钩深索隐,臻于至善
他们心怀使命担当,奋战在各自行业第一线
谆谆教诲,循循善导,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们潜心立德树人,培养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海洋人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赵峦啸老师和杨群慧老师的科研经历以及育人故事,感受他们的魅力与风采!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杨群慧老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杨群慧,年生,汉族,博士,研究员,同济大学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办公室副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位下潜女科学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划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研究,突破高压下溶解性气体膜分离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制了国内首套剖面实时供电通信潜标,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主讲课程被认定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获-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01科研经历
杨老师怀着对海洋事业的满腔热爱,爱岗敬业,多次克服野外恶劣环境,深度参与深海科考。日常工作中,她不畏挑战,敢为人先。年“蛟龙号”首次开展科学试验性应用航次,她作为首位女科学家下潜南海冷泉区,开创了我国妇女界“可下五洋捉鳖”的先例。事迹入选年中国十大女性新闻,个人荣获-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年,在西南印度洋热液区执行蛟龙号第次下潜任务时,遭遇了潜水器无法从海面回收上船的险情。当时,她与同行的潜航员面对潜水器舱内氧气供应量有限、长时间水面剧烈摇晃可能引起浮力块脱落从而导致潜水器下沉的危险,临危不惧,依靠坚强的毅力,以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决心,顶着呕吐坚守在摇晃的潜水器舱内漂浮了十多个小时,最终避免了潜水器执行应急开舱操作,保护了“蛟龙号”这一大国重器免受损失。
21世纪初出现的海底观测网,被认为是在海底装上人类“眼睛”的新型科研利器,标志着海洋探索方式的彻底变革。面对欧美纷纷投入巨资建设海底观测网的国际竞争局势,杨老师全程积极参与了我国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立项推进和建设工作。年她担任项目办技术副主任后,为加快推进项目,带头加班加点,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地实现我国海底观测技术的“弯道超车”,使得年获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和年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获得批复,年初步设计概算获得批复,确保了年项目的全面开工建设。目前,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监测与数据中心建筑工程预计年底竣工验收,自主研发的仪器设备已成功布放于东海工程试验网开展海上长期工程验证试验,为全面开展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她获评“年度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
杨群慧老师出海科考
02育人故事
作为一名教师,杨老师热爱教书育人事业,注重科教融合,践行“课程思政”,激发、培养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使命感。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开创性地建设了《海上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将课堂延伸到浩瀚的大海,深受学生喜爱,年入选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针对当前教材空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设了《海底科学观测网组网观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将前沿技术形象生动地引入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年被认定为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并被推荐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面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最新需求,牵头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工科专业。她带领相关专业教师,不畏在理科学院建设工科专业的困难,勇于创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培养海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同时联合机械、电信等专业建设交叉学科课程,全面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改革。年6月,顺利获得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出版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年,根据学科发展整体规划和需求,进一步升级改造为海洋技术专业,并在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其本人领衔的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教改成果获得同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杨群慧老师与其他老师和学生参观雪龙号(左二)
03学生荐语
从14年来到同济,从硕士到博士,一直跟杨老师做科研。在大学开始准备考研联系杨老师时,她耐心的回复与鼓励让紧张备考的我备受感动。录取后,杨老师不仅为我提供了很多生活上的帮助,在科研方面也深深影响着我,她认真严谨的态度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之后科研过程中,杨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指导,经常帮我改论文到凌晨。读博期间,杨老师一直积极与我沟通,当进展不顺时,她也暖心宽慰,她的鼓励与理解让我可以有稳定的情绪度过艰难的时段。非常感谢杨老师这么多年在生活和科研上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希望自己可以用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来回报。
——级博士张金玉
“不管你们以后从事什么行业,我希望你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第一次和杨老师见面时她对我说的话,至今仍记忆犹新。三年来,杨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让我养成了严谨负责的好习惯,锻炼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使我不论在科学研究还是生活中都受益匪浅。而且杨老师从不吝啬对学生们的关怀,经常询问我们是否有什么需求,她可以尽力帮我们解决;有心理问题她也会及时疏导,用自己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着我们,这让我在不安焦虑时感受到无比安心;当我们留校过年时,她主动邀请我们去她家里吃年夜饭,那轻松快乐的氛围令我难以忘记。亦师亦友的杨老师使我的研究生生活收获良多,成为她的学生,我很幸运,也很自豪。
——级硕士曾婷
虽然现在刚读研一,但细细算来杨群慧老师已经做我三年半的导师了。大一之时初入同济,成绩不算理想。幸运的是,大二分完专业后,杨老师成为了我的本科生活导师,她在大三时指导了我的创新项目,在大四时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生活和学习上的事和她交流时总是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她纠正了我浮躁的学习态度,告诉我学术这条道路一定要谦虚而扎实;她耐心为我分析后面的选择与道路,让我及时树立一个近期目标和未来几年的规划并为之努力。在疫情来势凶猛的三月,杨老师也时常打电话关心我们,用之前出海远航的苦对比现在的寝室隔离,让我们调整心态,充实自己。我想,生活中和蔼,工作中严格应该是杨老师的写照了。而我有幸遇见了一位这样的好导师,让我能更加坚定走完求学路。
——级硕士李昌硕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赵峦啸老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峦啸,36岁,现任同济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01科研经历
赵峦啸教授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休斯顿大学,曾在美国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BP、法国道达尔的勘探开发研发中心科研实习和工作访问。主要从事于岩石物理、岩石力学和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勘探相关研究工作。现已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27篇(含10篇Geophysics、4篇JGR-solidearth),各类国际会议论文3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年,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学技术奖;年获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并先后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和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目前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岩石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地球物理SCI期刊JournalofGeophysicsandEngineering的副主编。
赵峦啸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2项面上项目,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中担任《深储层岩石物理响应机理》的任务负责人,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担任《基于南海大洋钻探岩石物理分析的弹性波地震数据定量解释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将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油气资源发展重大战略。
02育人故事
赵峦啸老师在学术上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始终以充足的耐心和积极的鼓励来引导学生。老师总说在他这里永远没有“stupidquestion”,他认为科研路上总是充满问题和迷惑,如果有一件事情在科研上是确定的话,一定就是困难和问题。但科研的乐趣也在于,遇到问题然后慢慢地理解认清它,去解决它,学生就是在解决这些一个个问题中成长和学习起来的,这也正是科研一部分魅力所在。在组会讨论时,赵老师每次给学生提出建议后,都会询问学生“你怎么认为?”,他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们培养自己的学术思想。在项目研究中,赵老师也时常激励学生大胆做创新的尝试,正是在科研的道路上赵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们培养起创新和思辨能力,取得卓越的学术成果。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赵峦啸老师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在疫情期间,赵老师在每次线上讨论中都会仔细询问学生们的情况,提醒学生们注意防护。为了使学生能够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赵老师总会抽出时间开导和激励学生,把学生记在心里。赵峦啸老师始终希望能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学生刚入学时,他对学生说“在接下来的同济时光里,希望我们亦师亦友,能够随时坦诚地交流。不仅在科研上,生活上的任何问题都可随时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你在同济里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一段美好的时光。”对每一位学生,赵老师更像是求学路上的陪伴者、知心者,最重要的不是带着学生看风景,而是让学生在看风景中找到自己。
03学生荐语
在学术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老师对不同成熟度陆相有机质页岩的弹性响应机理这一前沿课题的研究热情,希望为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一课题的难度较大,但是老师一直鼓励我大胆去做。我在实验期间有几次不顺有所退缩,赵老师都能够耐心引导,积极协调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赵老师放开手让我们自由研究,并不束缚我们的科研想法,培养我们独立的科研能力,与我们亦师亦友,一起探讨科研问题,共同进步。
——级博士生蔡振家
赵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所教学科。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投入满腔热情。在平时的交往中,赵老师总是以正能量去激励学生,用亲和力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老师也很注重和学生互动,平时的课上会尽可能多的和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同时提升同学们的课堂兴趣。刚进入课题组时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尤其是研究方向这块,在我面对新的事物迷茫的时候,赵老师每隔几天就会过来询问我的进度以及难处,同时叮嘱我慢慢来,在入门的那段时间里,赵老师的关心以及鼓励缓解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赵老师的鼓励在之后也成为了我主动学习以及克服畏难情绪的重要动力。
——级硕士研究生刘婧宇
初识赵老师是在我来同济做本科毕业设计的那段时间。那段时间独自来到上海,进入陌生的办公室,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的。但是赵老师的关心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工作进展上保持着一周一讨论的频率,每次讨论的时候老师都会向我了解生活情况,比如居住的环境怎么样,是否习惯上海的口味,有在上海逛逛吗,等等。关于我的成果,老师每次都会给予很大的肯定与鼓励,这给了我莫大的心理支持。
从大三联系老师开始,到现在快四年了,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我不知道其他导师是如何的,但赵老师的确是我心中的好导师。
——级硕士研究生陈远远
赵老师是我的导师,在我本科的时候就开始进组跟着老师做一些工作。那时候还什么都不会,跟着赵老师之前没接触过一点科研,所有内心真的既焦虑又害怕。但很惊喜,发现老师真的接近手把手教学,就算是哪行代码不懂,哪个数据量不清楚,老师都很细致的解答并给我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他总是积极的给出肯定,慢慢的,从一开始的不确定,不自信,自我怀疑到现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点什么。要说最佩服老师哪一点,可能就是他能让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在枯燥的科研生涯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并且始终和我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科研中的大小怪兽。
——级直博生朱津琬
我跟赵峦啸老师的接触是从本科开始的,现在是赵老师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坦率讲,我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一路走来的变化:对自己兴趣和研究方向更清晰的认识,对科研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断清晰。回过头反思,赵老师对我在专业领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而专业上的不断成长和发展也让我能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级硕士许明辉
结语/end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明师之恩,重如父母。他们如同航船上屹立的桅杆,为学生树立起坚定不移、勤奋严谨的求学方向;他们如同大洋上的温暖季风,给学生带来细致入微,治愈心灵的爱与关怀。
文 稿|赵婧嫄 竺炫莹 朱津婉
编 辑|竺炫莹 焦卓尔
审 核|刘博文
责 编|曾赏赏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近期活动别急,他们在路上|物资背后的故事(一)“同读万卷济行千里”读书活动书单推荐第九届“枫林菁英荟”骨干培训班——“思想政治引领”课程成功结课候选导师介绍:马克思主义学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