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测器 >> 观测器前景 >> 水润天府bull以绿营城激发城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稳定微气候、维护生态多样性等功能。作为成都生态本底的重要部分,湿地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成都沿绕城高速两侧绿地,围绕四河六湖八湿地为主体的多样水体以及生态农业景观,打造了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玉石湿地公园、白鹭湾湿地公园、中和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花田湿地公园……众多湿地公园组成环城生态公园,贯穿市域的天府绿道窜珠成链,绘就水清景美的蜀川画卷,在成都打造世界级城市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01.城市绿肾摄影/袁义明全球分为海洋、森林、湿地、荒漠、淡水、草原六大自然生态系统,湿地总面积8.56亿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的6.4%。湿地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是长久或者暂时、人工或者自然形成的沼泽地、泥炭地等等,对保持生态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成都还没有湿地公园的概念,到了年成都的湿地公园数量已经多达几十个,尤为突出的是环城生态公园的众多湿地,因距离城区较近,与成都市民紧密结合,承载了生态保护、文化景观、现代服务、基础设施承载等多项功能。
年,成都提出建设环城生态区之后,规划了“六湖八湿地”,即依托现有的府河、清水河、江安河、东风渠等水系,规划建设锦城湖、北湖、青龙湖、江安湖、金沙湖、安靖湖6个湖泊。在“六湖”周边及当时的成华区龙潭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布局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包括白鹭湾、青龙、中和、龙潭、香城、江安、安靖、金沙8片湿地,总面积12平方公里。
成都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参与了“六湖八湿地”的多次论证工作,他谈到了选址的四大原则:第一是优化布局、空间均衡,城市东南西北都要兼顾,位置友好;第二是傍河建湖、引退自如,即湖和湿地建设都要依靠一条河流,引进新鲜干净的活水才能够保持水质清洁;第三是蓄泄兼筹、引退自如,进水和排水都要顺畅,才能避免洪涝灾害,发挥防洪减灾调节性的作用;第四是考虑地形、减少工程,在地形、地质、地貌上进行合理的选择,使工程比较节省,又发挥效应。
十年过去,成都在环城生态带陆续建成了青龙湖湿地公园、玉石湿地公园、白鹭湾湿地公园、中和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花田湿地公园、金沙农田湿地、香城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这些湿地公园的建设与水的保护密不可分,打造的重点都是对水质的净化与水源的涵养。
摄影/韩杰
白鹭湾湿地公园在水质净化区大量栽种了水生植物黄花美人蕉,它的根系能够净化水质,叶片也反应敏感,被称为监视有害气体的活监测器。为了保证白鹭湾湿地治理干净的水不受污染,锦江区还对汇入白鹭湾湿地的驸马排洪渠实施整治。
锦城湖也充分利用了各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在湿地中种植根系均比较发达的水葱、茭白等植物,这样深根与浅根相结合,有利于均匀地吸收养分和微生物,对水质进行净化。锦城湖2号湖区内还有一片“水下森林”,可以吸收水下灰尘、净化水质,同时形成稳定的草型营养水质生态系统。
这片“水下森林”有专门的“守护者”,其日常工作是种植维护水草,及时补种被鱼破坏的水草,按时清理收割长过湖面的水草,科学管控鱼群数量和鱼的种类,防止鱼类破坏“水下森林”的自然体系……如今锦城湖2号湖区里水草覆盖率已经达到80-90%,成为净化生态的重要“法宝”。
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吞吐调节水资源,避免水旱灾害。环城生态公园诸多湿地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中心城区的水生态、水环境,为成都竖起了一道生态屏障,同时还起到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等功能,提升了成都中心城区水资源调蓄能力,成为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为成都打造海绵城市奠定重要的基础。
水利专家陈渭忠曾经谈到,成都对水环境治理可追溯到上个世纪,第一阶段治理包括府南河整治、沙河整治、中心城区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核心内容是治河和治污;“六湖八湿地”的建设,标志着成都市水环境整治已经由治河治污的初级阶段,转向以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的高级阶段。如今这项绿色工程还在建设和完善当中,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的山水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02.生物友好摄影/袁义明在锦城湖湿地公园,游客经常看到一只黑天鹅,有时在水中悠游自得或翩翩起舞,有时在岸边昂首挺胸,踱步巡视,仿佛一个野生的“巡护员”。年,这只黑天鹅随着大部队迁居,途中在锦城湖觅食嬉戏。有一天,工作人员发现发现这只黑天鹅痛苦地趴在路边,无法站立,原来是脚掌受伤了。在工作人员的精心救护下,半个月左右,黑天鹅便能正常活动了。康复后的黑天鹅没有飞走,而是在锦城湖定居了。
吸引黑天鹅的不仅是成都市民的友好,还有锦城湖湿地公园良好的生态。随着生态日益完善,不少动物已经在此“安家”,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生鸟类在宽阔的湖面和湿地里嬉戏。每年冬天,有上百只小??迁徙至此,常年定居的有几十只野鸭子,还有姿态优雅的白鹭。
年1月9日,第六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在成都、德阳、绵阳、自贡、眉山、乐山、雅安七市进行。据成都观鸟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青龙湖、北湖、锦江、新津岷江、崇州西河等地均记录到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共计12只,为历年之最。
这不是第一次在青龙湖看到青头潜鸭了。作为成都平原极为重要的鸟类栖息湿地,青龙湖湿地公园现记录野生鸟类多达多种,占成都野鸟种类的半壁江山,包括极危(青头潜鸭)、濒危、稀有、易危鸟类30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白尾海雕),二级保护鸟类17种。
青龙湖湿地公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了“生态先行”的设计理念,邀请了不少生态保护方面的专家及协会,对整个湖区进行了生物多样性情况的调研。调研发现,青龙湖湿地公园是成都平原上极为重要的一块鸟类栖息地。天府绿道集团专门根据鸟类生活习性调整了设计图纸,如取消湖中栈桥修建、增加食源性植物配置、设计不上人的鸟岛等;湖面也不设快艇,只使用比较慢的电船等等。
在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各类施工作业都需与生态专家协调时间,在重点保护区内错开候鸟栖息时间。建设绿道时,又将人的活动区域与鸟类活动区分开,采取大型水上项目禁入等措施。年,在修建青龙湖湿地公园二期时,路灯一律采用高度与亮度不高的草坪灯,既保证了市民的使用,又保证不会影响到鸟类休息。
目前,青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亩,水域面积亩,是成都市中心城区最大面积的湿地公园,也是成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公园之一。鸟类观测区东至成都绕城高速,南至成渝高速,西至蜀王大道南端,北至成洛大道。为让市民体验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提高大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年青龙湖湿地公园还开展了智慧观鸟系统建设工作,上线了观鸟直播平台和观鸟望远镜。
图:微成都
在手机上打开天府绿道APP小程序,点击首页的“观鸟直播”按钮,游客就能进入了青龙湖的鸟类世界,看到在湖中优哉游哉觅食的野鸭子,或静静立于岸边的夜鹭,或优雅掠过水面的白鹭……直播镜头会自动识别有鸟类的场景并跟随拍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切换画面。
在直播过程中,你不用担心不认识镜头中的主角,因为智慧算法会自动识别观测到的鸟类种类,并在直播画面右下角显示这种鸟的具体介绍、保护现状等等。此外,还有“精彩回放”“鸟类图鉴”“观鸟课堂”等板块,让感兴趣的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成都鸟类概况,观鸟技能从零基础轻松提升至高阶。
如果不满足于手机上在线观鸟,还可以到青龙湖湿地公园实地观鸟。天府绿道集团在距离鸟岛米以上的地方设置了观鸟望远镜,既不打扰鸟类生活,又能观察鸟、认识鸟。今年春天,为了让鸟类更悠闲地在湖中歇脚、栖息、采食,青龙湖浅滩旁还搭建了14个栖架、多个人工鸟窝和喂食器。
青龙湖湿地公园是环城生态公园的一个缩影,整个环城生态公园从建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对鸟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已成为鸟类栖息的乐园,白鹭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锦城湖湿地公园、北湖生态公园一直都是成都市内的观鸟胜地。
鸟类是评判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重要晴雨表,只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鸟类停留、栖息、繁殖。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城生态公园的湿地公园体现了成都良好的“生态底色”,也展现了成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正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组成足够复杂、多样的生物群落,才保证了城市生态系统良好、稳定地运行。
03.
“三生”融合
摄影/韩杰成都湿地本底最大的特点是,湿地资源丰富、零散而分散。坑、塘、灌溉渠和景观湖池组成的众多小微湿地,是成都市湿地最富生机的一部分,但是也存在碎片化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成都给出了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用绿道串联小微湿地,使城市成为一个超大的湿地生态公园。年12月17日,随着“最后一公里”跨成昆铁路桥的贯通,全环78座桥梁连接起公里一级绿道,将整个环城生态公园的个特色园“串珠成链”。据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瑛介绍,截止年3月,环城生态公园已有各级绿道公里,整个天府绿道已累计建成超5公里。绿道不仅有效解决了湿地碎片化的问题,使大量生态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利用,也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春暖花开时节,在成都人的社交媒体上,“成都绕城公里骑行”已经成为高频热词。众多专业或非专业的骑行爱好者,热衷于用车轮在成都“画一个圈”,绿道沿途都是美景:锦城湖湿地公园的红桥杉影,青龙湖湿地公园的阵阵花香,中和湿地公园的宫崎骏动漫同款“网红小白房”……天府绿道将成都散落的湿地一一串起,串起了青山与蓝网、水韵与诗意,也串起了人们的幸福美好生活。如何让城市生态可持续呢?成都在绿道有机植入创新文化、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等新消费场景,给市民带来了生态湖泊、休闲绿地,也带来了皮划艇、低空滑翔、世界顶级展览等。康瑛说,“各类消费场景的营造,不仅让市民在绿道里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服务,还为我们持续造血”。没有良性的建设发展模式,便无法保证公园的品质。成都在环城生态公园探索出了“两个平衡”:建设模式上,“以城市品质价值提升平衡建设投入”;发展模式上,“以消费场景营造平衡管护费用”。这种创新模式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质上是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摄影/袁义明据专家估计,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后,每年生态服务价值约亿。未来四十年,总价值将达1万亿以上。而从公园建成到年,各类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所产生的总支出将超过1万亿。此外,在更久远尺度上,相关的土地收入也将达到1万亿。环城生态公园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成都一向以“宜居”著称。天府绿道串起众多湿地公园、产业功能区和住宅区,构成成都高品质宜居生活的底色,构成一幅人、城、境、业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新图卷,体现了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幸福美好生活。年2月15日,成都正式启动了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今年创建首批25个未来公园社区,其中11个位于环城生态公园区域,分别为:成都高新区瞪羚谷未来公园社区、锦江区白鹭湾未来公园社区、青羊区文家未来公园社区、武侯区芙蓉美谷未来公园社区、金牛区天府艺术未来公园社区、成华区北湖未来公园社区、龙泉驿区青龙湖未来公园社区、新都区兴城国际足球未来公园社区、温江区红桥未来公园社区、双流区九江未来公园社区、郫都区石犀未来公园社区。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建设个未来公园社区,环城生态公园区域范围内建设个。其中,北湖、青龙湖、白鹭湾、瞪羚谷等未来公园社区正是依托湿地公园创建,社区长在公园里,生活融入公园,产业与公园融合,公园也长在城市里。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公园社区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活力创新等特点,将构建未来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等场景。成都在湿地保护与建设过程中,不仅严格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同时也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走上了一条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从顶层设计、构建治理体系,到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再到场景营造、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一幅水润成都的湿地盛景正在逐步呈现。记者李翠华排版
毛瑞审校
毛瑞张伟柯箐策划·监制
苑海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