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站在南宋宫廷候台原址上,推想那时候的气象

发布时间:2024/9/11 12:34:02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里,我们还惊奇地了解到所站的这个地方,原来是南宋时的皇宫御花园,建有南宋宫廷候台。据史书记载,南宋负责气象工作的机构“外有太史局崇文台,内有翰林天文院”。太史局崇文台也称禁台、清台,位于吴山顶。而禁城内建的宫廷候台,归翰林天文院掌管,位于馒头山上。

在气象科普体验馆里,我们看到了一张图《穿越:南宋历史与气候回眸》,看到了南宋皇城的范围。南宋皇城建设工程从绍兴二年(年)启动,到绍兴二十八年(年)初具规模,皇宫依山势而建,“方圆九里”,有殿、堂、楼、阁等余座。宫城内分为朝会区、后寝区、后苑区、宫内服务区、东华门宫殿区、慈宁宫区。馒头山处在后苑区,为大内制高点,建“观堂”。而我们所在位置就是“观堂”。

中国古代的帝王多自诩〔xu〕“受命于天”,认为天象变化与自己的统治地位息息相关。他们当然希望天上的“信息”只传递给他们自己,所以他们总是牢牢地掌握着天文观测机构,只许在皇城建立天文台。遥想当年,南宋皇帝四时携眷登临,仰观瑰丽星河、万千风云,俯瞰繁华市井、壮阔钱塘,是何等非凡气象。

南宋时期具有较先进的专业化气象观测。朝廷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机构负责。两套机构并存,互相验证,确保准确。太史局专门掌管天文历法工作,下属部门有天文院、测验浑仪刻漏所、钟鼓院、印历所等。太史局“每月具天文、风云、气候、日月交食等事实,封报秘书省”(《宋史全文》卷十八)。上报内容包括观测到的天象、占验结果,如“日将午,雷暴震”等。

对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民间单纯、实用的气象预报。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提供了依据。据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记载,每天清晨四更前后,当杭州城周边的寺观开始鸣钟之时,寺观中的行者头陀就会沿街报晓兼报告天气。

当时对报晓人可能有较为严格的约束,即使是风雨霜雪等恶劣天气里,报晓人也不敢有一日停歇。其报告的方式主要是寺观庵舍的行者头陀在划定好的区域内,沿街敲打铁板或木鱼,口头报告天气,为上朝的官员、宿卫的士兵以及市民服务。若晴则说“天色晴明”,阴则说“天色阴晦”,雨则说“雨”。

在观测方面,古人意识到风的重要性:风的变化无常,意味着天气会发生重大改变,掌握了风力的运行规律,也就掌握了天气的奥秘。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相风铜鸟”,哪怕千里之外的风向,它也可以通过鸟首的转动作出判断。史籍还保存了一批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年)到嘉定十七年(年)间杭州的风向观测记录(《宋会要辑稿》卷二百九十),是我国历史气候资料中最早而且系统的风向观测记载。

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专门的雨量器,而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传统的雨量测试换算公式。他的《数学九章》专门记载了计算降雨量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具有科学内涵的雨量观测。欧洲到十七世纪才使用雨量器,比我国晚了多年。

当看到“南宋时期的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这段文字时,气候剧烈变冷时北宋王朝遭到了毁灭。而南宋王朝建立时有了适宜的气候资源,农业生产发展、航运繁荣。当气候变冷并长期变冷后,南宋王朝就在北方蒙古人南下的铁蹄声中灭亡。这让人惊奇也不得不相信。

(欢迎朋友们阅读后,点评、点赞或转发,以示鼓励。谢谢!)

年5月27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8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