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北京飞控中心创新飞控手段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4/11/7 13:15:32   
「本文来源:法治日报」□本报记者陈丽平廉颖婷□本报通讯员宋星光这几天,作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飞控中心)天舟三号任务总工程师,邹雪梅无暇享受神舟十二号任务成功的喜悦。人船一返回,她就赶紧坐到工位上,天舟三号任务的合练几乎无缝衔接。一切就绪。9月20日,邹雪梅取下右臂上神舟十二号任务的臂章,换上印着“天舟三号飞行任务”的臂章。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撒亚佳摄9月20日15时20分,船箭分离,2分钟后,帆板解锁,在各个点号密集的汇报后,天舟三号任务北京总调度温旭峰的声音在飞控大厅响起:“各号注意,我是北京,根据北京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太阳帆板展开正常,后续工作按正常计划实施。”走进北京飞控中心办公大楼,通知显示屏上的内容满满当当: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天舟二号绕飞任务,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任务相关会议、联试、合练安排及场所使用等,就连右上角的角落,显示的都是在月球背面持续工作的玉兔二号行驶里程、工作时间。“近几年来,中心承担的航天任务高度密集,从天和核心舱发射、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入住核心舱以及平安返回,每个关键时刻都能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这既是鞭策也是激励。”北京飞控中心党委书记刘惠斌说。“这个系统一开始大家都有点嫌弃,结果用了不到两周,大家就用顺手了。”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主任设计师朱峰登说,他口中的系统就是该中心研发的分布式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有了它,各类文书都能够通过中心内部网络连接进行信息化流转和传递,大大提高了分布式工作期间试验文书的会签和审批效率。分布式飞控模式也是空间站运行控制的一种工作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集中式飞控,后者是在各种关键重大事件期间的工作模式,例如航天器的发射、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等,日常的长期在轨飞行期间,就转换为分布式飞控模式。这也是适应空间站长期在轨现状的一种合理选择。空间站建造将持续两年时间,其间,核心舱、飞船、货船、实验舱的型号多,任务密度空前之高,对飞控系统快速构建、技术状态管控、联调联试验证、试验场所保障等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空间站建成后,中心将承担未来10至15年的运控任务,其间,地面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运控支持。系统的长期安全运行、自动化监控、故障诊断和地面操控人员的综合素质、应急响应处置能力都要随之达到新的高度。”北京飞控中心主任李剑说。为此,北京飞控中心在任务准备前期,就开展了组织模式研究和方案体系设计。他们从任务组织结构、指挥体系、飞控准备流程、运控工作模式等各个方面细化设计,创新出一套标准化的方案。智能化任务规划在北京飞控中心实验室的精心设计中应运而生,在大量试验任务中磨炼成了试验任务的金刚钻。北京飞控中心轨道专家组有两位大师,一位是擅长深空任务的刘勇,一位是以载人任务见长的李革非。原本两大工程的轨道不同,轨道方面的交叉很少,但在去年年底刚圆满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中,他们的专业就实现了交互。嫦娥五号实现的中国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所采用的对接方案,就是以李革非在载人任务中设计的方案为基础。“经历过这两年的任务考验,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飞控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了,各个团队在能力提升上也实现了快速高效,任务准备周期大大缩短。”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谢剑锋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2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