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北京市气象台表示,12日京津冀地区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而后,北京多家景区、公园临时关闭,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发布提示,倡议各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居家办公……这样的提示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不少人甚至还对这场暴雨有所“期待”。然而,今天早上,整个北京都在等的雨没等到,太阳倒是到了。对此,气象部门再次提醒,强降雨时段在午后至夜间,降雨对晚高峰影响较大,请注意防雷防雨。下午时分,北京多个地区终于迎来降雨,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那么,这次的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天气的预判依据是什么?面对暴雨,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天气预报的预判依据是什么?“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这是古代人看云识天的办法。这时候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凭个人经验。到了20世纪,人们已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开始进入“科学时代”。特别是无线电的应用,使各地的气象观测数据能及时汇总到一个中心,绘成“天气图”,但天气图还是严重依赖预报员的主观判断。年,我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在深入分析天气演变过程的理论基础上,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求解大气斜压原始方程组,画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原始方程组的天气预报图。我国科学家创造的半隐式差分法和此后又创新的平方守恒法,至今仍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简言之,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从经验到科学的演变,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随着预报预测系统日益完善、水平不断提高,预报员们更加从容和自信,交出的答卷越来越优秀:全国24小时晴雨、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6.7%、80.4%、84.5%,暴雨预警准确率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可以看出,88%的预警准确率是这次预判北京暴雨的依据所在。但88%不是%,仍是一个有误差的概率。为什么还会有误差?天有不测风云,现代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制作天气预报相当于一个制作产品的过程,由大气综合探测、气象资料采集、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天气预报制作、气象信息服务等几个系统“接力”产生。以作为“原材料”的观测资料为例,大气是没有国界的,各地的天气变化相互关联,制作天气预报需要全球观测资料。如果把全球每一个经纬度算作一个格点,沿着纬线是个格点,沿着经线是个格点,垂直方向大气也是运动的,考虑50层,也就是50个格点。这样,描述全球大气运动需要格点的数量级为到。但是,现在远远做不到全球这些格点上都有观测。所以,这个观测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不仅如此,在整个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从“原材料”、“加工厂”到“产品检验”,都可能是不完美的,都可能产生误差。拿北京市防汛办发布提示来说,基于科学的气象判断,把有可能发生的灾害提早告知公众,是未雨绸缪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降低暴雨发生的危害。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今天夜间,北京才会迎来本次降雨的最强时段。暴雨天,防汛知识要到位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提示,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过程雨量大、暴雨范围广。暴雨天气易导致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也可能刮倒大树、围挡等临时搭建物。面对暴雨,这些防汛工作你都做到位了吗?用电安全提示屋内电线打火,应马上切断电源,同时报险。发生暴雨应立即关好门窗并避开有金属管道的地方,同时切断家用电器电源,不要在高楼阳台停留。家住低洼院落平房或是发现地下室进水,应先切断电源,防止触电;然后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地方;最后想办法把水挡于门外,马上把室内积水排出门外。居民请勿自行拆改供电线路,以免造成漏雨及短路事故的发生。如遇雨情,请及时移开雨水篦子上的覆盖物,确保排水通畅。预防雷击“室内三不宜”:雷电发生时,不宜敞开门窗;不宜使用淋浴冲凉和触摸金属管道;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墙和电器设备以及打电话、上网;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切断电源。遇到狂风,请远离老旧建筑物、工地围墙、广告牌等不牢靠的高大物体;远离高大树木,避免树木倒伏、树枝断裂砸伤。道路出行安全如果您在外出时遇到暴雨,请注意防汛安全警示标志,避开落地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树木等危险区域;远离建筑工地临时围墙;不要贸然涉水前行,警惕井盖、下水道、排污井等,如果发现路面有漩涡,一定要绕行。本文来自:人民网、央视网评、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