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乌蒙山上的雾中行者记春运中的铁路孤石

发布时间:2023/5/3 15:55:26   

“今天的山雾太大,再晚些就辨不清方向了,我们得抓紧下山去”——漆基江转身对工友张荣寿说到,他紧接着将“打卡”完毕的GPS手持机麻利装进包里,又拿起镰刀斩断前方的草木,带领工友在铺天盖地的山雾中缓慢地向前行进。

漆基江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工电段六盘水危石工区的副工长,作为孤石危岩工他们从来不与铁路线打交道,但却是山区铁路一天也离不了的守护神。工区的任务是对六盘水片区包括沪昆铁路在内的余公里铁路沿线的山峰进行检查,山体上的危石星罗棋布,是山脚下列车运行安全最大的隐患之一。

还有不到一周就要过年了,春运期间线路上的列车密度显著增加,为了确保旅客列车的绝对安全,漆工长与工友们增加了巡检力度,冒着恶劣的气候,仔细检查山上的每一块危石,确保万无一失。

这天是正月二十五,漆基江与工友们吃过早餐后,便驱车前往距离市区50余公里远的小站准备进行作业。当日,他们分成两个小组,检查沪昆铁路贵州段茨冲站附近的一座山头。贵州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这片山头体现得淋漓尽致,山谷常年云雾缭绕、山上怪石林立。他们一组三人,留下一人在山脚防护瞭望,漆基江与张荣寿穿戴好防护用品便开始上山,山上没有便道,漆基江抓住一块裸露的山石便熟练的往山上攀去。漆基江今年46岁,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从9年前建立危石工区开始,便一直从事搜山扫危工作,一路上他感慨地对记者说起他们对大山的敬畏:“这山中不比地上,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乌蒙山区素来“天无三尺晴”,当天也不例外,“毛毛雨”使得整片山体都异常湿滑,即使穿着登山鞋但还是稍有不慎就会踩滑,漆基江对此早已习惯,他走在最前面,用锋利的镰刀斩去阻挡大家的杂草灌木:“这些草木如果被雪压得实一些就好了”往年此刻早已大雪封山,但之前的一周里阳光却罕见的穿透了云雾,反常的暖冬增加了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漆基江在一块一人多高的巨石前停了下来,这块巨石上用红色油漆画着一个巨大的罗马数字“Ⅲ”这是一块三级危石,危险程度并不高,但也必须仔细检查。刚准备开始检查他突然大喝一声:“住手!”——工友张荣寿准备用手拨动这块石头试试松紧。“这石头看着紧,万一是松的,你这一手推上去垮下来还得了!上次我们组里踩松一块石头,滑落下去险些砸到工友,怎么敢这么大意?!”说罢他熟练的拿出钢卷尺和手持机,对照之前的资料进行检查。通过测量这块石头岩底无松动迹象、岩体亦无裂纹、周边地质环境稳定,可以放心“打卡”记录完资料后,两人继续向上攀爬准备检查下一块危石。刚才的小插曲显得有点凝重,他又主动打开了话匣子,记者问起工区的平均年龄,他略微有些尴尬的告诉我们,现如今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主要还是太危险了:“今天的这座山实在算不得难爬,沿线还有很多悬崖峭壁,只能穿上安全带把人用登山绳给放下去,遇到这些硬骨头,只有工长下去一探究竟,工长这活大家都不愿干,到了我这我不能再往外推了,我是共产党员,遇到悬崖,我不下谁下?”

陡峭的山峰让前进的步履缓慢了不少,随着山顶依稀可见,列车嘹亮的汽笛声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自己厚重的呼吸声,漆基江检查完了山上的最后一块危石,本应在此刻稍作休息,用干粮充饥,但他催促大家赶紧下山,山高雾大,一旦天色变暗,在杂乱的山林里迷失方向几乎是致命的。下山的路程同样曲折,虽然这条路他走过不知多少遍了,但每一次来上次走过的路都被茂盛草木再次掩盖,只能循着感觉试探前行。

“现在比以前先进多了,不仅山脚下的车越开越快,我们使用的设备也不断提升,在山上还可以参考手持机的GPS定位,循着火车的汽笛声便可安全下山。”漆基江表示。如今山区铁路都推进“科技防灾”,不但配置了GPS手持机,还推广使用危石观测器、无人机等设备,但漆基江们的工作仍然是最重要的,山太复杂了,茂密的植被、山间的浓雾,让灵敏的无人机也无能为力,要想知道这座山稳不稳,还是只能由他们一步一步攀上峰顶,用镰刀劈开茂密的草丛,亲自用双手去确认。

据了解,当天总共检查了5块危石,历经五个多小时终于回到山脚,记者浑身湿透感觉两腿发软,但漆基江依旧步履矫健。在这附近的群山之中一共有块危石,每块石头上都放置了芯片,漆基江他们日复一日的来到这些石头下检查、处置、拍照、记录,GPS手持机上曲折的路径记录着乌蒙铁路人的艰辛,钢铁巨龙在“五岭逶迤”中穿山越岭,离不开铁路人“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坚定守护。返程路上,漆基江行走在铁路边,列车从山脚下的隧道中飞驰而出,回望山峰,依旧云雾缭绕、深不可测。

本台记者:林佳艺通讯员:丁卓、董友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6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