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器

距离观测法可变状态下的预测与控制刘强东

发布时间:2025/3/25 10:18:47   

有个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论推演了千百遍,但是一到实际操刀的时候,总会有些意外的事情会发生。

  而这些意外的事情,恰恰会把之前的计划给打乱,一番心血可能就会因此付诸东流。

  他的意思是,如果外部一直处于可变的状况,预测如何做到准确?预测都不准确了,事件就会处于失控状态。

  首先,我们不能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以孤立、表象以及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好比说,古人认为的「地心说」,以地球为中心,天地万物星辰大海都是围绕着地球来转动,后面我们才发现实质上地球并不是静止的,除了自转还有公转,而且太阳系的中心并不是地球。

  事物与事物之间处于相对静止、相互运动的状态。

  正如那一年运动会,你拿了第六名,并不意味着你第二年的运动会还能拿第六名。

  你的对手不可能在原地等你,这是常识,你努力并不意味着别人不努力,如果别人比你还努力,你可能连第六名都还拿不到。

那么,外部一直处于可变状态,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难道说,直接躺平,啥都不做了?

  还是说,等制定好一个「完美计划」出来了,我们再去着手这个事情?

  一般来讲,如果你带有「完美计划」这种想法,基本上你是做不成事情的。

  在网文圈,很多小说创作者强调大纲的重要性,因为怕写文写到后面失控,因而有些人在开始到时候就会去打磨自己的「大纲」。

  详细到世界观设定、教派势力设定、人物性格设定、武器设定、等级体系、感情成长线、冲突点、大事件设定等等,反正就是罗列了一大堆。

  当时把这大纲丢在群里,大家看了纷纷点赞,问他什么时候开始写文。可按他的意思,这大纲还是不完美,还需要时间来打磨。

  以至于每一次群里在开写文房间挑战字或字的时候,他还是在研究自己的大纲。

  几个月后,有些人完结开新篇了,他那部作品还没打磨出来。

  这让我想起之前一个老师常说的话,「烂开始」好过不开始,让问题浮出水面来,才知道哪里需要去改进,而不是一直在那里徘徊不前。

  因而,面对可变的外部情况,我们大可以采用「距离观测法」来判定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

  好比说长跑竞赛中:如果对手在我们前面越来越远,这说明差距被拉大,意味着之前采取的方法是有问题的,那么及时调整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手离我们越来越近,则说明我们的方法奏效,继续执行就可以赶超对手。

  「距离观测法」简单来讲是按事件发展动态差距来判定自己是否偏离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要在「可视范围内」。

  如果说你的对手离你十万八千里,你开火箭也追不上,意味着不可达到的目标对于解决当前状况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使你失去兴趣。

  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学会切割「目标」,比如说依据事件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远期。

  并且去制定好三个阶段的目标。

  比如说在创业初期,阶段目标要定位为利润。如果前期就一味得烧钱,那么在没有外部风投机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有多厚的家底才能这样造?员工工资都发不起了,还跟人家谈梦想,这不就是典型的职场PUA嘛!

  所以说,事前挑选项目的时候,一定是要有看得到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模糊或者太长远的,基本上前期就得黄。

  企业发展的中期,阶段目标是制度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市面上大部分企业在初期,基本是小而美,一人身兼多个职能部门的事情,没有明确职责。比如说很多小公司基本老板是掌舵人又得身兼财务、业务、招聘数职,而我接触过的办公室文员就是杂活都干,也管仓库库存、团建活动策划、跑腿报税之类的。

  公司小的时候,因为人少,抬头低头就那几个人,你不干就他干,基本上也没办法分得那么细,等公司人员一上来,事情就复杂多了。特别你看家族企业的那种,卖人情卖面子的,公司里面都是七大姑八大姨什么亲戚之类,谁都带着关系,这关系一复杂,外人就很难掺和进去,也待不下去。

  这个时候如果制度的权威树立不起来,基本上公司就会死于内斗,这种例子很多,包括很多上市公司也是如此。

  企业发展的远期,目标可能就会比较抽象些。比如说为梦想而窒息、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百年企业、成为一流的设备供应商等等,再加上家国情怀之类的。

  发展到这个时候的企业实际上更多的是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跳跃,并且一旦你只停留在个人价值,就会遭到强大的反噬。

  但很多企业显然也理解不好社会价值这一层次,比如,在我们思想里,企业做大必定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与之对应,企业做大后会去触及更多对于自己而言是陌生的领域,沿用自己熟悉领域的手段,「水土不服」现象就会出现。

  你说,一个人他什么都想做,什么都觉得自己能做好。你是该夸他是天才吗?还是觉得他脑袋有包有钱任性?

  这个时候,企业再也不是你个人的了,还是《天道》里面的那句话比较警醒:公司你想卖(套现离场)、想自己管(年纪大就算了)、交给别人打理(拿股份分红)都是可以的。

  看看这几年,那些大佬的轨迹,基本就是风向标:

  比如,马老师,年退休,当年是55岁;

  黄峥,年退休,当年是40岁;

  东哥,年退休,今年是49岁。

  还有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才40岁,也开始逐渐退至幕后。

  我问过很多与我年纪相仿的朋友,大家都很俗,大目标出奇一致,都是实现「财务自由」,而我犹记得我读书那会的梦想是成为优秀的科学家。

  大目标之所以没法达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大目标进行切割,而且又过于遥远(失去信心),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之方向更加遥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147.html
------分隔线----------------------------